第3部分 (第3/4頁)
雙曲線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交的文章寫的是她越南旅行的經驗。她還到斯洛伐克和坦尚尼亞進行社會服務,並由此決定從事非洲研究。她還為國際特赦組織工作過。這些國際經驗,使她被幾個大學看中,雖然她還在等自己首選學校的錄取通知。�不僅是高中應屆畢業生,一些更小的學生也開始為了進名校而提前行動。來自紐約州的科恩(JamieCohen)年僅16歲,卻要到非洲的塞內加爾工作4周,照顧艾滋病患者。然後她馬上飛回美國,到耶魯大學參加青少年艾滋病大會,提出自己的“艾滋病行動計劃”。
現在離她申請大學,還有18個月之遙。�巴拉茨(AmandaBaratz)是來自加州的一個14歲的女孩,還沒有參加SAT考試。不過,這個夏天她要到GeorgetownUniversity上一個5周的醫學課程,並觀察心臟外科手術。�這些努力,無非是針對精英大學的要求而去。一些大學的錄取人員明確地說,他們要看申請者在社群服務方面的創造精神。美國的一些高中,甚至把社群服務當作畢業的一個條件。一大批組織暑期計劃的公司也應運而生。參加一個暑期計劃,到發展中國家當義工,常常消耗一個學生7000多美元。而這個錢不少是這些孩子自己打零工掙來的。一家大學申請諮詢公司的負責人對申請者提出的建議是:上完高一要去當實習生,一年至少打100個小時的義工,並且要有“真正的工作”經驗,比如在主要的投資銀行或國際知名的博物館工作過。如果這還不夠,那就要去墨西哥10周或到亞洲旅行。�暑期計劃畢竟很短,有時不足以建立驚人的履歷。這就使“空缺年”計劃大為流行。關於“空缺年”,筆者過去有所介紹,就是學生在高中畢業和上大學期間,打一年義工,從事社會服務。美國的孩子想進的大學沒有進去,就相當於中國的孩子高考落榜。在中國高考落榜後,要復讀,要繼續背那幾道題。這些美國的孩子,則跑到貧困社群志願服務,或者到國外旅行,開開眼界,使自己變得更有競爭力。哈佛大學錄取與獎學金部的院長菲茨西蒙斯(WilliamsFitzsimmons)承認,有時經過這一年,同樣的學生就變成一個更理想的錄取候選人。�努涅斯(CrisNunez)本來就讀於新罕布什爾的大名鼎鼎的精英寄宿學校PhillipsExeterAcademy,但因為吸毒被學校開除,2004年申請了9所大學全部落選。結果,他花了10個月的時間,到阿拉斯加為紅十字會工作,證明自己成熟了起來。結果,2005年再度申請時,原來拒絕他的芝加哥大學錄取了他。不過他決定去SwarthmoreCollege,一個頭一年沒有申請、但在本科教育上更有聲望的學校。佩布萊斯(MariahPeebles)則是個無可挑剔的高中畢業生,順利被哈佛大學錄取。但是她已經被緊張的學校生活弄得對讀書沒有胃口,於是決定推遲入學、先參加一年的海外課程:在法國的一個家庭學習法語,到墨西哥學習帆船駕駛,最後到秘魯的學校和印度的孤兒院打義工。�可想而知,能夠幹這些事情的,大多是來自富裕家庭的孩子。他們花得起錢,當然比窮孩子有優勢。不過,話說回來,他們花錢積累的這些經歷和訓練,大多數是在為下層社會提供服務中完成的。一些最熱門的暑期計劃,就是組織他們去發展中國家扶貧。所以,儘管目前的大學競爭對富家子弟有利,但這些富家子弟只有透過接觸和服務下層來培養自己才能有競爭力。兩年前,美國最高法院作出裁決,容許大學錄取時考慮種族因素、照顧少數族裔,這就更加給富裕的白人學生帶來了壓力。一位AmhirstCollege的錄取人員公開說:“如果你來自弱勢家庭,艱苦奮鬥,即使SAT分數低一些,我們也可以考慮給你機會。如果你是來自富裕家庭,已經在生活中獲得了一切能夠獲得的機會,那麼高分本身並不能說服我們再給你一個機會。”所以,精英家庭的孩子想勝人一籌,就得加倍努力。用一個學生的話來說:“你不是橄欖球明星,不是少數族裔,你和我們一樣,是一個上私立學校的藍眼睛的白孩子。你得想辦法讓人家覺得你特別才行。”�只要大學錄取有激烈競爭,中學教育就不可避免地要圍著高考的指揮棒轉。中國是如此,美國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大家培養精英的理念有所不同。歐洲是研究性大學的先行者。美國對高等教育的最大貢獻則是服務社會的理念。富裕家庭的子弟,要透過參與基層社會來完成自己的精英教育。從“二戰”以來,幾乎每二十年,美國的高等教育就對精英子弟提出新的挑戰,逼著他們不斷地適應,無法故步自封。如今全球化的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