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 (第3/4頁)
希望之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紹到),在他寫到屈原抱石沉江之時,也是流下了兩行熱淚的。
在《華文漫史》這部書中,我意欲將這個國家從一開始所形成的文化思想直到今天作一個現代式的梳理(純粹是自己想要做的更有點象是沒事找事那種),然而這種華文所承載的,則遠遠不止是所謂字面上的“文化”二字,她的產生,離不開她的人民與這段不可以被忽略掉的歷史,那些關頭,那些曾經在關頭之中出現的人物,以及他們的思想(每一次都會有這麼一些人以一種全新不同的思想出現在歷史上),這樣,才真正構成了中國的文化思想,同時也因為這樣的思想影響著後世。自屈原之後,中華兒女中的一些優異分子們,似乎都找到了一個可以效仿的真實目標了,因而並不斷在中華的歷史上層出不窮,象一條鏈子一樣,結構出了中華精神的中樞主軸,這條主軸的發端,便從屈原這裡開始。
屈原流放沅、湘之間,是徹底地由貴族降到了民間,並親見了2300年前人民當時的艱辛生活。這個原來的王廷高官,一個懷著富國強兵並任賢納能主張的人,會發現,真正的國家就在他的面前,並以一種切實的感受讓他體驗。如是他和這個國家的人民一起歡樂與悲傷,一起生活與度日,並將當時民間所流行的鬼神祭祀之歌改編成為楚辭體而作為一種獨創的詩賦體裁(我想屈原他並不知道他創新了,他僅僅只是將民間已有的歌樂方式改動了一下並填了屬於自己的詞)。他在人民之中,一定想到了終日作樂的國君和那些群臣,他終於明白了有些事情是高高在上的人永遠也不能理解和明白的。在他的詩中,有“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句子,可以看到他對百姓艱辛生活所抱的傷感與同情,這種傷感與同情早已超越了他自己的淒涼境遇。
自屈原之後,流放似乎就成了為中國文化史中的一條頗為漫長的支流,幾乎可以稱為放逐文化。這條支流中,後來出現了許多燦爛的華章,而每一個被流放者,也似乎都不會不記得這個最早被放逐的鼻祖屈原,因此,在這條支流中出現過的中國文化墨客們,都自稱為“騷客”,這與屈原的代表詩作《離騷》直接相關。
司馬遷在描寫屈原這段被放逐的歷史中,曾以“被髮行吟澤畔”來描述。此時的屈夫子,已是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了,我們可以想象這樣一個人,曾經是怎樣的風流倜儻,博聞而廣識,帶著一個先王所賜的貴族印記而來到世間,在王公貴族之間揮灑自如地發表關於富國安民的思想,提倡抗秦強兵的聯盟主張,而現在,一切都過去了,一切都改變了,一切也都失去了。當他披散著花白的長髮,在沅、湘之間的水岸澤畔一邊慢慢地行走一邊吟著他的詩歌。這個老頭,他已經沒有什麼可以多說的了,那雙充滿著善良與慈愛的眼睛,已經不再如他青春年少時那樣昂揚眺遠了,而是緩緩地凝視著眼前,淡然地掠過2300年前的天空和原野大地,以及那些在大地上勞作的人們,他不斷地誦唸著那些詩歌,那些由他填入的詞兒,將那些由心間汩汩流出的感受,一個人自言自語地表達出來。那些原野上的孩們們,有時會跑過來,來拉扯這位長髮披肩的老爺爺的衫角,他也只是不被察覺地微微一笑,仍然沉浸在他的詩歌之中。司馬遷沒有我這樣囉裡囉嗦寫這麼多,不過,他倒是記錄下了一段頗有意思的對話,是發生在屈原和一位漁父之間的。那個漁父,也應當是大隱於澤的賢士,聞說了屈原的事情,看著屈原仍舊不願意向國君和那些保守貴族們低頭,所以就勸他放棄一些自己的固執。那漁父說:屈夫子您怎麼要如此固執呢?那水清的時候,就拿來洗頭,水濁的時候就拿來洗腳嘛,為什麼不靈活一些(大意如此)?而屈原拒絕了這樣的建議,還寫了一首叫《懷沙》的賦,之後不久便自投汩羅江了。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兼愛天下勤而行之的墨子與國士屈原(8)
司馬遷作為漢代文學家與史學家,對於屈原的代表作《離騷》,是這樣評價的: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可見司馬遷對屈原的敬仰和推崇,而且在情感上更是息息相通。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G點時刻留給我們的財富和思考(1)
在寫有關中華文化發端的思想大爆炸這一時刻時,有時會想到很多。一方面,是驚歎世界的人文史竟有如此相同的共同開端,而且無論是在古希臘還是古中國,人類的先哲們都在考慮兩個重要的問題:人與自然、人與國家。稍微不同的是,中華文化思想的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