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忠可移於君”,“治可移於官”,確實也得以揚名於後世。
這讓人們看到了一個關於孝的智慧、孝的感應力量與感染魅力的案例。
散點透視:漢代·孝·孝治(1)
漢代,一個政論家曾面對趾高氣揚的漢高祖劉邦提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向使秦以並天下,行仁義,法先聖,陛下安得而有之?”如果先前使得秦國在吞併天下之後,能實行仁義,效法先聖,你劉邦憑什麼取得天下?——這人就是陸賈,他的學說收在《新語》裡。
劉邦馬上從得意忘形的高階跌下來,而有慚愧之色,並懇切地希望陸賈跟他談談治國的智慧。確實,劉邦雖得到了天下,但面臨著如何治天下的難題。秦代雖也有孝道,但是其*遠遠超過了微不足道的孝道,這是劉邦切身感受並體會的最深刻的。於是,他採取反秦之道而行之,從與秦*相反的維度去統治天下。漢初既用黃老之術來恢復戰爭帶來的滿目瘡痍,又大力推行孝道來治理“天下一家”的劉姓王朝。這裡簡略地說說漢代“孝治”的一些情況。
1。 劉邦與“孝治”的故事
劉邦深悟孝治天下的道理,並自己先做了個樣子。劉邦當了皇帝后,每隔五天就去朝見一次自己的父親“太公”,行禮就如同一般人家的父子一樣。太公家令,這個皇家的屬官,就是主管家事的人勸說太公,不應該讓君主拜見臣子。以後高祖再來時,他的父親太公就抱著掃帚,在大門迎接,倒退著走路。劉邦見狀大驚,忙下車扶起太公。太公說:“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亂天下法!”於是劉邦尊奉父親為太上皇,還下詔:“人之至親,莫親於父子。故父有天下,傳歸於子;子有天下,尊歸於父,此人道之極也。”
未央宮落成,劉邦置酒慶祝之時,還捧起玉杯為自己的父親“太上皇壽”。太上皇在櫟陽宮逝世,劉邦還為此赦免了櫟陽的囚徒,並把酈邑的名稱改為新豐。
這裡又有個故事:劉邦的父親雖然被奉為太上皇,但是還“時悽不樂”。劉邦問左右此中的緣故。對方回答:因為太公平生所喜好的都是“屠販少年,酒賣餅,鬥雞蹴鞠,以此為樂”,如今這裡都沒有,因此不快樂。“蹴()鞠”,就是踢球。高祖於是就興建豐地,把太公原來結交的那些老朋友都接過來住在那裡。太公這才高興了。
但是歷史還告訴人們這樣一件事,當初楚漢相爭時,劉邦手下的戰將彭越數次返回梁地,斷絕楚軍的糧道。項羽很害怕,就製成一個高高的俎,將劉邦的父親放在俎上,告訴漢王劉邦說:“如不急降,吾烹太公。”劉邦曰:“吾與項羽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若翁,則幸分我一杯羹。”“俎”,是古代割肉等用的砧板。項羽威脅劉邦,如果不馬上投降就把他的父親殺了。劉邦說:我和項羽約定為兄弟,我的父親也成了你的父親了,若果必定要烹你的父親,那麼希望也分給我一杯肉羹。後來經過項伯的勸說,項羽才沒有殺了太公;楚漢講和,太公才歸漢代。從這裡,人們可以看到劉邦的另一副面孔。
如果我們走進劉邦的內心世界,那麼劉邦用分封同姓王,替代了異姓王,以為“天下一家”,“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但是這個“天下”,還是很複雜,因此用孝道來維繫這個劉氏的“天下一家”,就是一種策略與政治智慧了。劉邦之後的子孫也悟出其中的道理,很會用孝來治理天下。
2。 漢代的諡法與“孝”
為了繼承其父劉邦之志,漢代的諡法從漢惠帝開始,均冠上“孝”字。顏師古《漢書·惠帝紀注》指出:“孝子善述父之志,故漢家之諡,自惠帝已下,皆稱孝也。”《漢書·霍光傳》有言曰:“漢之傳諡,常為孝者,以常有天下。”
散點透視:漢代·孝·孝治(2)
比如西漢諸帝,劉盈諡號孝惠帝,劉恆諡號孝文帝,劉啟諡號孝景帝,只有武帝劉徹諡號不用“孝”,劉弗陵諡號孝昭帝,劉詢諡號孝宣帝,劉諡號孝元帝,劉驁諡號孝成帝,劉欣諡號孝哀帝,劉()諡號孝平帝。
東漢諸帝,只有劉秀光武帝諡號不用“孝”,劉莊諡號孝明帝,劉()諡號孝章帝,劉肇諡號孝和帝,劉隆諡號孝殤帝,劉祜()諡號孝安帝,劉保諡號孝順帝,劉炳諡號孝衝帝,劉纘()諡號孝質帝,劉志諡號孝桓帝,劉宏諡號孝靈帝,劉協諡號孝獻帝。
3。 推行“孝弟力田”
漢代為了鞏固農業生產,施行“重農輕商”政策,還著重推行“孝弟()力田”。由孝惠帝開始,獎勵有孝弟德行和能努力耕作者。《漢書·惠帝紀》:“春正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