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舉民孝弟力田者復其身。”顏師古注:“弟者,言能以順道事其兄也。”意思就是,推舉百姓中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努力耕田的人,免除他本人的賦稅徭役。大家可以想一想,這一政策,對民眾有多大的吸引力!此可謂深得民心,既提高了生產力,又淨化了社會風氣,有利於建構和諧社會。
此後便是高後一朝,呂后臨朝行天子事,設定了“孝弟力田”之官職。《後書·高後紀》:“初置孝弟力田二千石者一人。”第一次安排了一個級別為二千石的官吏來主管“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努力耕田”的工作。顏師古注:“特置孝弟力田官而尊其秩,欲以勸厲天下,令各敦行務本。”
孝文帝時候,“孝弟力田”之官與“三老”同為郡縣中掌管教化的鄉官。《漢書·文帝紀》記載,文帝十二年(前168年)下詔令:“孝悌,天下之大順也。力田,為生之本也。三老,眾民之師也。廉吏,民之表也。”“及問民所不便安,而以戶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員,令各率其意以道民焉。”為了及時慰問民眾的不便利安頓,而以戶口的比率增加三老、孝悌、力田等人員的名額,讓他們各自用自己的心意去引導民眾。顏師古注:“計戶口之數以率之,增置其員,廣教化也。”他們身上是有責任的,比如《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故遣信使曉諭百姓以發卒之事,因數之以不忠死亡之罪,讓三老、孝弟以不教誨之過。”
4。 漢代推行孝廉制度
儒家講究“為政以德”,漢代提出了德中之“孝”、“廉”來治理,於是產生了影響深遠的孝廉制度。
“孝廉”,一是孝,指孝悌者;一是廉,指清廉之士。此兩者分別為選拔人才的科目,肇始於漢代,到東漢更成為求仕者的必經之路,後來兩者往往合為一科。最初起源於漢文帝時,文帝十二年的詔令裡有獎勵孝悌力田與廉吏的條文。
其後,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規定郡國每年察舉孝者、廉者各一人,通稱為舉孝廉。從漢武帝開始以孝廉取士作為了常制。《漢書·武帝紀》:“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顏師古注:“孝為善事父母者,廉謂清潔有廉隅者。”這成為了漢代察舉制度中最為重要的科目。從西漢到東漢初,察舉的實施比較嚴格,被察舉者如發現其不合標準,舉薦的主要官員要承擔責任。此中孝廉一科,成為了政府官員的重要來源,《東漢會要》:“得人之盛,則莫如孝廉。”所謂“名公巨卿多出之”。舉孝廉,甚至可以由此而直接擔任尚書郎、郡守、國相等要職。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散點透視:漢代·孝·孝治(3)
關於這些內容,《後漢書·明帝紀》也有記載:“其賜天下男子爵,人二級;三老、孝悌、力田,人三級。”李賢注:“三老、孝悌、力田,三者皆鄉官之名。三老,高帝置,孝悌、力田,高後置,所以勸導鄉里,助成風氣也。”後來宋蘇軾《策問》還說:“古者有勸農之官、力田之科,與孝弟同。而自漢以來,率使用者口登耗、黜陟守宰。”
5。 重視《孝經》的教化與傳播
漢代《孝經》的地位上升到經的地位,列入“七經”。《漢書·藝文志》:“漢文帝時,《論語》、《孝經》皆置博士。”《漢書·藝文志》又記載,漢代傳授《孝經》的有兩派六家,比如今文派,有五人——長孫氏、博士江翁、少府後倉、諫大夫翼奉、安昌侯張禹,“各自名家”,但是“經文皆同”。傳下來的有《長孫氏說》二篇、《江氏說》一篇、《後氏說》一篇、《翼氏說》、《安昌侯說》一篇。
再如古文派,那是孔氏壁中古文。此中所謂立博士學官,就是以某一經作為太學教授學生的定本,並特地立一位博士來負責教學。這就像在高等學府設立專科教授。
《孝經》、孝道在漢代受到了特別的重視,並且加強了宣傳教化的力度和廣度。漢武帝除了以“旅耆老,復孝敬,舉孝廉”作為孝治的措施外,還將《孝經》作為對太子、諸王進行教化的重要內容,且制度化。漢宣帝時候,下令郡國分別薦舉孝弟、有行義者,任以官職。
漢平帝元始三年立學官,規定“郡國曰學,縣、道、邑、侯國曰校。校、學置經師一人。鄉曰庠,聚曰序。序、庠置《孝經》師一人”。《孝經》成為官定的教本,迅速傳播開來。兩年後,徵召天下有學問者及以《五經》、《論語》、《孝經》、《爾雅》教授者到京師,總計竟達數千人之多。東漢諸帝還要求天下都講誦《孝經》,以《孝經》師來主持監試。(參見汪受寬《孝經譯註》)
從史籍記載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