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父,春風沂水,舞雩詠歸,同為聖人之徒,各由狂狷以造於中行,其天倫所遇之境蓋過於舜,而幾同於達孝之周公。《孝經》‘嚴父配天’之宜,惟夫子以韋布享王祀,上及先世,足以當之,而曾子亦其鄰幾者也。《孝經》之傳,專授曾子,意深矣哉!”(《孝經集傳序》)此也是有見地之論。
開宗明義章第一(3)
二、孝是德本,教所由生
1。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注》:“人之行,莫大於孝,故為德本。言教從孝而生。”
孔子首先揭示,孝之所以重要與關鍵,其中最緊要的兩點:一是孝為道德的根本。根本者,就是大樹的根蒂,而這棵從人的心靈深處所生長出來的道德之樹,它的根子就是孝。
二是教化是由孝而生成的。孝是人性道德之根,由此生成伸展出道德的枝葉、花朵,由此而碩果飄香也好,或由此澀果苦果也罷,一切均從根子上來。唯其根深,才能葉茂而花盛;唯其務本,才能本立而道生。
古代有所謂倫理道德的“五教”,也稱為五常之教,指教父以義、教母以慈、教兄以友、教弟以恭、教子以孝。如《尚書·舜典》:“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左傳·文公十八年》:“舉八元,使布五教於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共(恭)、子孝。”古人認為,抓住這些教化,那麼其餘用來教化人的也可以推而知道了;在眾多的道德教化中又以“五教”為最要,而“五教”之中又以孝為至要。
2。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注》:“父母全而生之,己當全而歸之,故不敢毀傷。”
這條內容是說,自己的身體以及毛髮肌膚等,都是父母給予的,不敢有所損傷,這是孝子的第一件要事。孔子又說過:“不虧其體,不辱其身,可謂全矣。”這種理念,曾子銘記在心,且一生遵行,甚至在臨死之前,還自豪、*地讓弟子們看看自己手、足,沒有損傷的身體,作了又一次示範性的孝道的教化。
有意思的是,曾子的學生樂正子春又傳承了老師的榜樣,且又傳遞給自己的弟子。《大戴禮記·曾子大孝》就記載這樣的事情:
樂正子春走下堂的時候,扭傷了腳,後來傷好了,但是數月不出門,仍舊有憂愁的臉色。門下的弟子詢問:“夫子傷足瘳(,病好),數月不出,猶有憂色,何也?”
樂正子春曰:“善如爾之問也。吾聞之曾子,曾子聞諸夫子曰:‘天之所生,地之所養,人為大矣。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可謂孝矣。不虧其體,可謂全矣。’故君子頃步之不敢忘也。今予忘夫孝之道矣,予是以有憂色。”樂正子春也嚴格地遵行愛惜身體,保全身軀就是孝;不過樂正子春也顯得有些“迂”,有點“愚”,太拘泥於舉足移步之瑣碎之處了。如果都像樂正子春那樣的話,那麼人生怎樣去作出一番叱吒風雲的事業來?
其實孔子的話是有深刻的道理的:其一,身體是行孝道的載體,沒有這一載體,子女如何很好地奉養父母、孝敬父母?身體是行孝之本,因此要全之。二是,保全身體,不受到傷害,主要是指不要犯罪而受到刑罰,不要在與他人鬥狠之中受到傷害,不要在聲色犬馬之中糟蹋生命,不要不愛生命不知節制,而早逝、夭折,死於非命。三是,保全好身體,還能為國家服務,當時是“事君”,這是孝的延伸。四是,保全好身體,還為了傳宗接代。五是,對於保全身體,孔子是很辯證的。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為了聞道,可以朝聞夕死;面對著道義,可以赴湯蹈火,在所不惜。這些才當是孔子所說的大道理。
3。 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
開宗明義章第一(4)
《注》:“言能立身行此孝道,自然名揚後世,光榮其親,故行孝以不毀為先,揚名為後。”《疏》:“又言孝行非唯不毀而已,須成立其身,使善名揚於後代,以先榮其父母,此孝行之終也。若行孝道,不至揚名榮親,則未得為立身也。”
孔子又提出更高層次上的孝道的內涵,那就是孝不僅是保全身體、不毀壞就行了,這僅是一個開始而已。在此之後,應該是立身行道,只有行道,才能立其身,從而揚名後世,光顯父母。這就成了根深蒂固的傳統理念,後代要光宗耀祖,這是孝的終極目標了。反過來說,如果子女辱沒先祖先宗,那就是最大的不孝了。
4。 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注》:“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