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孝經》之作,是因為孔子目睹社會的道德淪喪的現實,有感而為之的。
再看舊傳鄭玄《孝經序》雲:“夫孝者,蓋三才之經緯,五行之綱紀。若無孝,則三才不成,五行僭序。是以在天則曰至德,在地則曰愍德,施之於人則曰孝德。故下文言‘夫孝者,天之經,地之義,人之行’。三德同體而異名,蓋孝為百行之首,經者不易之稱,故曰《孝經》。”(見胡平生《孝經譯註》,中華分局)——這裡從另外一個角度解讀了《孝經》的名稱:一是道德貫通於天、地、人三者之間,天之德行就是“至德”,地之德行就是“愍德”,人的德行就是“孝德”。二是,上天常明,大地常利,人的孝道當長行。三是,“孝”之“經”就是不該改易、變易、移易的。這些古人的解讀也可以從某些方面給我們提供許多的啟示。
再說,《開宗明義章》是第一章,是對《孝經》進行總的說明,是全書的綱領、總論,所以稱為“開宗明義章第一”。
事有本,本有宗,宗有旨;“開宗”,即是啟事之本,發本之宗,闡宗之旨,也就是開啟闡發《孝經》的宗旨。“明義”,就是闡明義理。《十三經·孝經註疏》裡宋代邢()曰:“《正義》曰:開,張也;宗,本也;明,顯也;義,理也。言此章開張一經之宗本,顯明五孝之義理,故曰開宗明義也。”後世流傳的成語“開宗明義”,出典就在《孝經》。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開宗明義章第一(2)
人們也許會覺得奇怪,今人所謂的一章,篇幅不小,但為什麼此僅是一段語錄。“章”字,《說文》:“章,樂竟為一章。從音,從十。十,數之終也。”音樂一曲完了叫一章,所以此字的結構是由“音”和“十”會意;“十”是十進位制數的最後一個數字,完成一個週期。所以一個意義相對完整的語言片段也可以稱為章。比如《老子》字數僅五千言,但是卻分為81章,也就是這樣的情況。
一、歷史鏡頭的重現
仲尼,是孔子的字。曾子(公元前505~前436年),就是曾參,孔子的弟子,字子輿,尊稱為曾子。春秋末魯國南武城(今山東費縣)人,對孔子的思想有精深的理解。
“居”,《注》:“閒居。”此《注》,即是唐玄宗的御製的《孝經注》。本書後文所說的《注》,均指唐玄宗的御注《孝經》,收錄在《十三經·孝經註疏》裡。
“居”,“閒居”,是指安閒居家,即是一種避開眾人而居的情況。比如《禮記·孔子閒居》:“孔子閒居,子夏侍。”陸德明《釋文》:“退燕避人,曰閒居。”“侍”,《注》:“謂侍坐。”曾子坐在坐席上陪侍、侍候著。
這裡再現了孔子與弟子曾子對話的情景,而主題是關於孝的問題。孔子是用啟發式誘導曾子,向他提問先王的“順天下”的“至德要道”,是否知道?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注》:“孝者,德之至,道之要也。言先代聖德之主,能順天下人心,行此至要之化,則上下臣人和睦無怨。”
“先王”,上古賢明君王、先代聖德之主。比如堯舜禹,商代湯王,周代文王、武王等。“至”,最高。“要”,關鍵。“用”,因,因此。“汝”,宋代的岳珂本作“女”,下文同;“女”、“汝”相通,“你”的意思。
孔子把孝道昇華為先王的至高的德行、關鍵的道理,指出用此來順治天下,便會使得民眾和睦,君與臣民之間沒有怨恨。
曾子“避席”,鄭玄注本作“闢席”,“避”、“闢”相通。曾子很尊敬夫子,謙下地從坐席上站起來,站到一旁,說自己魯鈍不知。《注》:“《禮》:‘師有問,避席起答。’敏,達也。”
於是孔子向曾參講述了“孝”的要義,師生之間展開了一場交談。有意思的是,在談話中,孔子還沒有忘記叫站起來“避席”的曾子再回去坐下來,然後對他再行講說。孔子說:“復坐,吾語汝。”孔子大教育家的和藹可親的風采也躍然紙上了,而弟子如沐春風地聆聽孔子教誨也宛如就在眼前了。
孔子有一種智慧,傳道則必得其人。《論語·衛靈公》:“子曰:‘可以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孔子向曾子系統地闡說孝道,傳孝道於曾子,就是既不失言,又不失人的智者,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曾子本身就是個大孝子。
魏源於此有深論,說:“抑又考古今言孝者,推舜為大孝,武王、周公為達孝,曾子為至孝。然曾子得曾以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