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感嘆,也便是這樣的心緒。
此名言出自漢代韓嬰《韓詩外傳》,可以延伸解讀一番。一次孔子出行,聞哭聲甚悲。孔子說:“快趕車,快趕車,前面有個賢者!”一看原來是皋魚,身披粗褐,手執鐮刀,在路邊哭泣。孔子下車,對皋魚說:“你家沒有喪事吧,為什麼哭得如此悲傷?”皋魚回答說,我的過失有三方面:其一,就是少好學,周遊各諸侯國,但回來時候,父母已去世了。其二,志向高尚,想做大事業,不願侍奉庸君,結果年歲已晚仍一事無成。其三,與朋友交往很深厚,但是都中斷了。最後說,“夫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見者親也”。後來他就自己尋死了。這時,孔子說:“弟子識之,足以誡矣!”於是門人辭別孔子,歸還家裡去侍養親人的有十三人。
以上三篇《齧指心痛》、《單衣順母》、《為親負米》,在《二十四孝》中可以看作一個單元,那就是講述了孔門弟子中三位孝子曾參、閔子騫、子路的至孝。
電子書 分享網站
郯子:鹿乳奉親
《鹿乳奉親》講述了作為孝子怎樣冒著生命危險,想方設法得到鹿乳來奉養親人。此為《二十四孝》的第六則故事。
[周]郯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雙目,思食鹿乳。郯子順承親意,乃衣鹿皮,去深山,入群鹿中,取鹿乳以供親。獵者見而欲射之,郯子具以情告,乃免。
老親思鹿乳,身掛鹿毛衣。
若不高聲語,山中帶箭歸。
【評說】
郯子,是春秋時候郯()國的第一任君主,品性至孝。郯子父母年老,且雙目都患有眼疾。父母想食鹿的乳汁,郯子就披上鹿皮,前往深山裡去,偽裝在群鹿之中,於是取鹿乳來供養雙親。有一次,打獵者見到,以為是鹿而欲射之。郯子便將實情告訴他,才得幸免。
郯國,可追溯的歷史很悠久。早在商代,少氏的後裔即在此建立了炎國,至春秋時期演化為郯國。古城在今山東省郯城縣西南二十里。
關於郯子,《左傳·昭公十七年》中有段記載:這一年的秋天,郯子來到魯國朝見昭公。魯昭公與他宴會時,問起少氏用鳥來命名官爵的原因。郯子很博學,回答說:少氏是我高祖,我知道為什麼。往昔黃帝以雲作為百官名號,炎帝以火作為百官名號,共工以水為百官名號,太以龍作為百官名號。我的高祖少摯立朝時,有鳳凰正好飛來,因此用鳥作為百官的名號。於是百官的名號,有如鳳鳥氏、玄鳥氏、伯趙氏、青鳥氏、丹鳥氏、祝鳩氏、雎鳩氏、鳩氏、鶻()鳩氏、爽鳩氏、五鳩、五雉、九扈等。——孔子聽到這一資訊後,求見郯子,向他學習這一方面的知識。據說當時孔子還是一個27歲的年輕人,至今還流傳著“孔子師郯子”的故事。
這裡可以看到,除了血統的傳承外,郯子有孝行,而且有豐富的學識,也許這些都是他能成為國君的原因之一吧。再說,郯子披著鹿皮,偽裝後居然能忽悠母鹿,而騙取乳汁,如果不深知鹿的生活習性,怎麼可能呢?這也見到郯子與大自然零距離接觸的一面,也許他的血脈中就遙承了來自他高祖的“天人合一”的智慧。
郯,秦置郯縣、郯郡,漢改郯郡為東海郡。隋唐幾經廢置,元時始稱郯城縣,其後成為了較為穩定的縣級城市。今天郯城縣位於山東省最南部,地處魯蘇交界,是著名的銀杏之鄉、杞柳之鄉。境內馬陵山綿延東境,沂、沭河貫穿南北,又素有“魯南糧倉”之稱。郯城縣旅遊資源得天獨厚,馬陵古道神秘壯觀。龐涓溝、恨谷崖、箭眼石、老虎崖、由吾仙境、孔子登臨處,一線南北;孝婦冢、於公墓、郯國故城、郯子廟、傾蓋亭等,星羅棋佈。位於新村鄉銀杏古梅園內的“老神樹”,是“華夏銀杏第一雄樹”,雖歷經2000餘年,仍樹葉繁茂,果實累累。郯城的郯子孝文化也在默默流傳著。
txt小說上傳分享
老萊子:戲綵娛親
《戲綵娛親》講述老萊子奉養二親的孝行。此為《二十四孝》中的第七則故事。
[周]老萊子,楚人,至孝。奉二親,極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稱老,著五彩斑斕之衣,為嬰兒戲舞於親側。又取水上堂,詐跌臥地,作小兒啼,以娛親喜。
戲舞學嬌痴,春風動綵衣。
雙親開口笑,喜氣滿庭闈。
【評說】
老萊子,春秋時期楚國的隱士,傳說居住在蒙山之陽。楚王曾使其出仕,他和妻子便遷居江南,不願應召。
老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