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是至孝之人,侍奉父母二親,極盡甘美香脆的飲食。自己將要七十歲了,還說自己不老。他穿著五彩斑斕的衣服,扮作嬰兒嬉戲舞於雙親面前。又曾經取水上堂,假裝跌臥在地上,隨即發出像小兒那樣的啼哭,以此來使雙親高興。
師覺授的《孝子傳》中有關老萊子孝行的一個早期記載:“老萊子者,楚人也,行年七十,父母俱存。至孝蒸蒸,常著斑斕之衣,為親取飲。上堂腳跌,恐傷父母之心,因僵仆為嬰兒啼。孔子曰:‘父母老,常言不稱老,為其傷老也。’若老萊子,可謂不失孺子之心矣。”——比較起來,“上堂腳跌”,作為事實,而不是“詐跌臥地”,似乎更合乎邏輯一些。
又徐堅的《初學記》有另外記載:“老萊子,至孝奉二親。行年七十,嬰兒自娛,著五色彩衣。嘗取漿上堂,跌撲為小兒啼,或弄烏鳥於親側。”這裡又多出在二親身邊把弄“烏鳥”的遊戲。
在《藝文類聚》的《列女傳》中還有一則記載:“老萊子孝養二親。行年七十,嬰兒自娛,著五色采衣。嘗取漿上堂,跌撲,因臥地為小兒啼。或弄烏鳥於親側。”此可以見到這些版本中的同與異,在流傳中整合,在整合中又流變。
再看看武梁祠中的有關老萊子的畫像,有學者作出了較詳細的分析。武梁祠畫像表現為四個人:老萊子的父母坐在帷幔下的榻上,一位婦女手持盤子,正在侍候他們進食;右邊老萊子跌倒在地,並抬起手臂。再看武氏祠前石室的影象,重複了此圖的左邊部分,但右部與武梁祠畫像不同,那位持盤的女性在此圖中消失了,她可能是老萊子的妻子,但地上還留有一隻盤子。老萊子跪在父母的前面,手持頂端有鳥的杖——此名鳩杖,是西漢政府贈送給耄齡之人的——這件器物表現出老萊子的年紀。然而另一種解釋是,這隻鳥是萊子用來取悅父母的真鳥,這就如上面說到的一樣了。(巫鴻《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
在武梁祠的畫像上還有榜題:“老萊子,楚人也,事親至孝,衣服斑連,嬰兒之態,令親有歡,君子嘉之,孝莫大焉”,還標有“萊子父”、“萊子母”字樣。
這些都說明,作為孝子的老萊子,在民間廣泛地傳播著,且歷史相當悠久。雖然老萊子孝行的做法,被後世認為有做作之嫌,甚至有些令人討厭,但是其主旨很明確,就是千方百計讓高壽的父母享受到生活的愉悅,希望永遠保持像嬰兒和父母相處的那種令人愉快幸福的感覺,使得父母之心常駐於年輕之時,常葆青春之態。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董永:賣身葬父
這是最為大家熟知的故事,因為被改編為《天仙配》等形式而廣為流傳。此為《二十四孝》中的第八則故事。
[漢]董永,家貧。父死,賣身貸錢而葬。及去償工,路遇一婦,求為永妻,俱至主家。令織縑三百匹乃回,一月完成。歸至槐蔭會所,遂辭永而去。
葬父將身賣,仙姬陌上迎。
織縑償債主,孝感動天庭。
【評說】
董永,是東漢時期人,家裡貧困。父親死了,董永將自身賣了,預借貸款而安葬。等到他去打工償還時,在路途中遇到一位女子,自求作董永的妻子。兩人便一起來到主人家裡。主人責令他們織成三百匹細絹,才可以返回。“縑”(),細絹。終於一月完成,兩人回到當初槐樹蔭下相會的地方,女子就辭別董永,離去不返。
聽此故事,今人會想起黃梅戲《天仙配》,還有那婉轉動情的“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等的戲歌。其實這個故事早在曹植的《靈芝篇》中就有記載,後來在《搜神記》中也有記載,是魏晉之間流傳的故事。明代傳奇有《織錦記》,地方戲中的《天仙配》則又不斷演繹著這一動人的故事。
如果從《孝經》的角度來看,這一孝行的主題有兩個:一是《喪親章第十八》所說的道理,親人死了“為之棺槨衣衾而舉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生事愛敬,死事哀慼,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董永作為孝子,為了盡此孝行,竟然將自己“賣身貸錢”而葬父,這是很感動人的,甚至感動了天庭之神靈。
二是此故事又合乎《感應章第十六》所說的,至孝而“天地明察,神明彰矣”,孝行換來了上天的回報,有仙女下凡,自求為董永之妻。
董永故事的發生之地,一直被認為是湖北的孝感。《孝感縣誌》裡有記載:董永年幼喪母,家庭貧寒,傭耕而事養父親,“父沒不能葬,貸錢裡富人裴氏,約身為奴償之”。在這廣為流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