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半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恐懼、敵意和挫敗感比別人嚴重。他還指出,父親的致富或成就也可能帶給兒子負面的影響,其方式是:親情的缺乏,很少陪伴子女並給予諮詢,讓孩子過度承受有樣學樣和力求完美的要求,或是對兒子的成功與努力不感興趣,覺得不必要。
簡單地說,這些對名牌大學畢業生所做的研究相當吸引人,從中浮現的畫面牽涉到類似的生理因素、人格傾向和生命的歷程。年幼時期失去父母、社交孤立和孤單寂寞的人,到最後自殺或死於心臟病的可能性非常高。潘芬巴格和夥伴將他們的研究發現總結如下:
那些日後死於冠心病的學生,沒有兄弟姊妹的比率比較高,而且在入學前失去父母之一或全部失去的比率,也比其他人高。不過,就死於冠心病這件事而言,兒童時期的生活狀況和父親或母親的早死只是獨立的前兆……發生其中任何一種事件,也許都有精神上的重要性,因為日後我們將會越來越頻繁地聽到這類死者在生前說他們有疲憊感和焦慮感。離家負笈就讀大學的人都會有這種不安全感,而在單親或是獨生子女的家庭裡,過度的佔有慾或過度的保護,也許會讓這種不安全感更加沉重。
另外一種童年經驗也會對人一生的健康造成重大影響。與家庭背景的資料不一樣的是,這些資料可以用更為客觀的方法來研究。與成年人的婚姻統計一樣,教育體制也是我們在兒童身上取得重要統計資料的一個寶貴視窗。雖然教育機構通常很少讓人聯想到孤單寂寞和社交孤立,也很少跟心臟病和過早死亡等問題發生關聯,客觀的資料卻描繪出了完全不一樣的結果。
死亡率與教育程度的逆向關係
1968年,美國第一個圍繞教育對於死亡率所造成的影響的科學分析,由芝加哥大學的兩位科學家——伊夫林·北川和菲利普·豪瑟博士聯合發表。這項研究後來經過修正和擴充公開出版了,書名是《 美國境內的死亡率差異 》。他們根據1960年人口普查所做的生命統計分析,讓世人第一次瞭解了死亡率和教育程度之間令人驚訝的逆向關係。
書中指出,幾乎每一種死亡原因都是教育程度較低的人居多。他們發現,沒念到八年級的白人女性過早死亡率竟然比同年齡大專畢業女性高出105%!如果是男性,整體死亡率竟高出了64%!
北川和豪瑟的結論是,如果大專畢業者與教育程度低下者的整體死亡數字比率與統計資料吻合的話,那麼1960年將近有25萬的美國白人死亡,此後每年也將保持這個死亡數字。
在每個年齡層,教育程度比較低的人死亡率均比較高,值得注意的是25歲到64歲之間的差距尤其大。根據人口普查報告,1960年各年齡層死於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人,佔過早死亡人數的七成。教育程度最低的白人女性死於心臟病的比率,幾乎是念過一年以上大學女性的三倍!
圖三十一顯示,教育程度最低的男性高血壓死亡率是大專程度者的1.8倍,女性則相差幾乎三倍。死亡率增加同樣急劇的還有心血管腎臟病,教育程度最低的男性和女性,死亡率幾乎兩倍於大專教育程度者。
相同的趨勢也在死於癌症的情形中看到。在因肺癌、氣管癌和支氣管癌而過早死亡的男性中,教育程度最低者的死亡率幾乎是大專教育程度者的兩倍。胃癌也一樣。至於小腸癌和直腸癌,則高出22%。至於女性,教育程度最低者的尿道癌死亡率是大專程度者的2.1倍,小腸癌和胃癌也是如此。( 情形唯一相反的是乳癌,教育程度最低的女性比大專教育程度者低了22%,最佳的解釋是調查發現:教育程度越高的女性,生產與親自授乳的比率卻越低。
圖三十二顯示,過早死亡的重大原因直接跟人類的行為有關,教育所發揮的影響也同樣驚人。教育程度最低的男性意外死亡( 除車禍外 )的死亡率比大專程度者高2.3倍,車禍死亡率是2.5倍,自殺死亡率是兩倍。
用別的視角考察這些資料後,北川和豪瑟估計25歲以上女性的壽命期待值,他們的結論是,受過一年以上大專教育的女性,可以預期比教育程度五年級以下的女性多活將近十年。
教育最有趣的共變項是經濟地位,至少它能夠更精確地找出教育程度偏低造成過早死亡的危險性何以增加。統計資料也已證實教育和收入之間強而有力的關聯。一個人所受教育越高,年收入就越高。統計資料清楚地顯示:收入越低者,死亡率越高。所以,如果要問受教育和死亡率的增加何以相關,答案就會指向諸如個人經濟地位的第三項因素。
為了有助於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