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半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斷言並不誇張。波格露沙這類前瞻性研究帶給我們的希望是,到了最後就會出現一種資料的融合,累積在歷史上平行發展的兩門學科裡。它必將促成醫學上對於尚未注意的疾病成因的瞭解。
心理學文獻指出,孩童時代的若干生活經驗與嗣後出現的生理、情感困擾,關係十分重大。我在這裡只能引述少數幾項研究。列特·嘉登納曾經提到,為數甚多的研究顯示:兒童如果成長在情感遭受剝奪的環境裡,他們的身心將遭到嚴重摧殘,包括身體永久性的發育受阻。
在一份名為《 被人剝奪而成侏儒 》的報告裡,嘉登納再次提及13世紀時西西里國王斐特烈二世的故事。這位國王相信,所有的人一生下來就懂得一種共同的語言。他猜測,那一定是一種古代的語言,譬如希伯來語。為了證實這種理論,他從產婦懷裡奪走新生嬰兒,交給乳母代為撫育。他又命令乳母們只准在肉體上哺育新生兒,不能跟他們講話。他以為這樣做,便能知道孩子天生會講的語言是什麼。然而這項實驗並沒有成功,所有的孩子都死了。“因為孩子沒有愛撫,看不到微笑的臉、聽不到愛的語言,他們就活不下去。”
20世紀初葉,西格蒙·佛羅伊德極富雄辯地論述了童年經驗的重要性。他詳盡地描述,親子互動是如何對成年人格的形成產生影響。在他開創性的研究之後,許多心理學研究相繼跟進,完全證實了諸如父母離婚、驟然失去所愛、缺少關愛和長期寂寞等等童年時代的經驗,都會對童年及成年產生重大的影響。
佛羅伊德之後的心理學家都承認,小時候失去父母,對於童年、青春期和成年後的心理問題都有直接的關聯。這方面的科學進展,主要得歸功於約翰·鮑爾比博士的經典研究。1950年,鮑爾比博士受世界衛生組織委託,調查父母之愛與心理健康的關係。他的報告指出,一個人若是很小的時候就與父母( 特別是母親 )分開,所造成的生理、情感及智慧上的傷害將會影響久遠。如果這種分離發生在一個人生命的最初幾年,傷害程度尤其嚴重。
十年之後,瑞尼·史匹茲博士也指出嬰兒驟然失去母親之後,身體將迅速走向衰弱。史匹茲說,有些嬰兒若是突然失去父母,他們會拒絕進食。即使強迫灌食也無濟於事,他們最後還是悲慘地死亡。
在凱瑟琳·吳爾夫主持的一項研究裡,史匹茲博士追蹤觀察了美國及加拿大孤兒院的91名嬰兒。雖說他們在身體上得到細緻的照顧,但大部分嬰兒卻顯得十分沮喪而焦躁不安,發育速度也比不上正常嬰兒。他們的體重不再增加,有些甚至反而下降。研究報告指出,91名嬰兒雖然飲食良好,得到細心照顧,但仍有34名嬰兒死亡。這種情況似乎在嬰兒週歲之前的三個月裡特別明顯,大多數嬰兒死亡事件都是在這期間發生。這種嬰兒即便是倖存下來,也幾乎都會出現各種程度上的身心發育遲滯現象。
幸運的是,觀察發現,後來孤兒院對孩子的照顧方式有了重要的轉變,慈善機構也漸漸開明起來。母親探望生病的孩子不再被管理者視為麻煩,反倒在緊要關頭裡得到鼓勵,住進孤兒院照顧孩子。所以孩子們一旦生病,就不會因情感困擾而加重病情。
俄克拉荷馬大學的納爾森·歐德威博士和他的研究夥伴也對因身纏多種疾病而住院的三名嬰兒進行了反覆觀察。這三名嬰兒都失去了親情之愛,剛住院的時候全部停止發育,體重下降。後來醫生給予他們親情方面的支援,每名嬰兒由一兩名護士照顧,嬰兒的健康狀況因此發生戲劇性的改善。歐德威和他的夥伴指出,被剝奪親情之愛的嬰兒無法對別人產生強烈的情感,對於外界也缺乏興趣——當某個人或某樣玩具從眼前撤離,或者站在陌生人面前時,他們並不會流露出焦躁或沮喪的情緒。
童年遭遇對精神和肉體的影響(2)
不幸的是,這種社會剝奪的破壞性影響,太容易被我們忽略,總以為這些因素與人類大部分成員的境況無關。畢竟,在美國只有很少孩子在徹底孤獨的環境中成長。史匹茲或歐德威所描述的案例太不尋常,甚至可以說是極端情況。但話說回來,他們暗示著一種微妙的社會剝奪暗流,似乎已經漫延到社會的各個角落。
越來越多的孩子在自己家裡長大,但他們的家卻往往成為社會剝奪的環境。現代家庭的孩子越來越少,兄弟姐妹溝通的機會越來越少,整個家庭成員的溝通也減少了好多。
先前講過,過去二十年來單親家庭的孩子數量迅速擴大,而越來越多單身母親還被迫走出家庭尋找工作,使情況更加惡化。無疑的,單親家庭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