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網找工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動人心的場面,那是中朝人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啊!我用的是祿萊相機,伊爾福黑白卷。不久由中國攝影學會和新華社分別送到國外展覽,1959年獲莫斯科國際攝影比賽金獎,1961年獲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國際攝影比賽銀獎,1963年獲古巴國際攝影比賽一等獎。在國內外的各種報紙雜誌畫冊上刊登的就多了。
在古巴獲獎以後,有人通知我說古巴那邊邀請我去,我當時正在毛主席身邊當專職攝影記者,必須請示。我們正好在杭州,這件事汪東興同志向毛主席請示,汪又問了我想去否,我說想去。結果沒想到主席批了,我就這樣經過最高領袖批准得以第二次出國。那次去古巴連拍帶看走了一個月。回來後第二年在北京辦了個訪問古巴後的攝影展。
法國攝影大師佈列松講:“生活中發生的每一件事裡都有一個決定性的瞬間。這個時刻來臨時,環境中的元素會排列成最具意義的幾何形態,而這個形態也最能顯示這樁事件的完整面貌。”無疑,這幅作品就是抓住了“決定性的瞬間”。歷史就這樣被凝固了。後來雖然還有許多關於朝鮮戰爭的照片,但表現中朝人民的友誼、中朝軍隊的兄弟般的關係,就只有這幅作品最有代表性了。
惟一可惜的是,筆者沒有找到畫面中的人物如今安在,如果畫中的主人看到這幅照片,一定會激動無比,時時想到那難忘的一刻。我們曾試圖尋找,惟一的線索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最後一批迴國者”,但短時間內難以辦到。我想,那些人物若在,應該是70歲以上的老人了。
。。
一幅照片,一樁姻緣(1)
毛主席沒想到,韶山的那些少先隊員們也沒想到,拍攝這幅作品的侯波也沒想到,這樣一幅作品成就了一樁奇特有趣的婚姻。緊緊依偎在毛主席身邊的一對男女少先隊員後來竟成了夫妻。
1959年6月,毛主席回到了闊別32年的故鄉韶山。其中一項活動是參觀韶山的學校,師生們自是滿心歡喜。就在這滿是喜氣洋洋的時刻,少先隊員們向偉大領袖獻上了鮮花和紅領巾,作為毛澤東身邊的專職攝影師侯波早已把這燦爛的景象收入鏡中。照片的形式堪稱完美—構圖充實,人物位置恰當,所有人物的表情都在最好的狀態……
這幅照片的大量印刷品隨即出現在全國各地,掛到了千家萬戶的牆上,進入了學生課本,進入了幾十年來能進入的各種媒介。它深深地打上了那個時代的印記:歡樂、質樸、朝氣、美好,領袖為中心。
照片上緊靠主席的男孩蔣含宇、女孩彭淑清在1963年分別考上大學並在1971年結為伉儷,婚姻將他們這幸福的時刻永久地延伸了下來。幾十年來他們還到各地演講,辦收藏展,講述領袖,講述革命,講述美好的人生,把這幸福的時刻又最大限度地擴充套件到全國各地,直引得無數男女好生羨慕!
現在蔣含宇、彭淑清夫婦回憶起來仍是激情滿腔。
我們就出生在毛主席的故鄉韶山。那年毛主席的到來,給韶山帶來了“真正的節日”。6月25日下午,學校少先隊輔導員把我們倆叫到大隊部說,明天有重要的首長來我們學校,經研究,決定由你們倆代表韶山少年向首長獻花、贈送紅領巾。根據種種跡象我們已經猜到是毛主席要來了,這是多麼不尋常的任務啊!我們倆想什麼花最香,什麼型號的紅領巾合適,動作怎樣才算熟練,因為自己戴領巾是順手,給別人戴是反手。全校700多名學生,只有我們倆才有這個光榮,我們興奮得幾乎一夜沒睡。
26日早晨7點多鐘,毛主席就來了。有同學喊:毛主席來了!我們怕花蔫了,頭一天就沒摘,一聽到喊聲,趕快到校園花圃摘了花飛跑到主席面前,敬了個禮,把花獻給了毛主席。主席接過花聞了聞,問我們:你們幾歲?我們回答:14歲,上初二。毛主席接著說:要努力學習,爭取做個好學生。我們點著頭,激動得直流眼淚。
歡呼的人群不斷簇擁著主席向前走,進到校園裡,毛主席不斷地問這問那,氣氛十分熱烈,毛主席從小學部到操場,聽完校領導彙報後到了中學部,輔導員示意讓我在這兒先向毛主席獻紅領巾,然後合影留念。這時蔣含宇走到主席面前踮著腳尖把紅領巾繫上,主席問:你真的把紅領巾送給我了?含宇點了點頭。主席說,那我就把紅領巾帶到北京了,我現在又年輕了,變成少先隊員了。大家都笑了,那樣開心,那樣爽朗。侯波就在這個時候拍下了這張不朽的名作。
時間過得真快。10點多鐘了,警衛員告訴毛主席說該吃早飯了,毛主席說:他要我回去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