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家,而作沙門,嚴持淨戒,修諸功德,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上輩是出家人,出了家以後,嚴持淨戒,修諸功德,這是第一個。那麼中輩呢?雖不能出家,“奉持齋戒,供養三寶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個人可能有因緣不能出家,但是他經常能夠受持齋戒,護持三寶,最後也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中輩。那麼下輩呢?雖然他沒有能力供養三寶,但是聽聞三寶功德,歡喜信樂隨喜讚歎,別人修善法時,他要上班不能去,但是內心當中念念隨喜讚歎,最後也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所以說,雖然這三個人所發的資糧力不同,但是他們內心有一個共同點,有一個引導力——發起無上菩提心。什麼是無上菩提心呢?就是“願作佛心”,佛道無上誓願成,我不想再繼續輪迴下去了。那麼願作佛心,就必須要有度化眾生的心。度化眾生的心怎麼做呢?就是普願一切眾生往生淨土。
我們作一個總結:願生彼安樂淨土者,必須要發菩提心。假設一個人不發菩提心,他只是思考極樂世界的快樂,為了追求快樂而往生,這個人是不能往生的。
這一點當然古人講了很多。就是說,要往生,你必須感應道交。我們是怎麼跟佛陀感應道交?當然是心。你嘴巴那句佛號是心在推動的,你要心心相應感應道交。所以蕅益大師講,你要是心作佛,你才可能是心是佛。這一點跟善導大師的順從本願是相應的。你讀《阿彌陀經》,剛開始的時候,沒有錯,佛陀真的是用世間的快樂來引導我們:“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