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說,這個人還沒有回來,那個人怎麼樣。諸位你要知道,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不會因為你的操心而改變事實。要知道你打妄想是白打了,打妄想倒不如去佛堂唸佛。所以第二階段很重要,離相清淨,“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離相就是《楞嚴經》的思想,但是僅僅離相還不圓滿,因為它只是空性。到了法華會上“即一切法”,佛陀告訴你,再把相狀找回來,借眾生的相,來修你的六波羅蜜的法。但是那個時候心情不一樣了,你是見相離相。那時你心中有眾生的相,但是你不住在上面,你不執著,只是暫時借用。很多人都勸我要趕快講《法華經》,我說不要急,先學《楞嚴經》,修離一切相。
有一位禪師,在行腳時跑到一座很高的山上。他遠遠望去,在山頂上有一個茅棚,山下幾乎沒有路可以走上去,因為全部長滿了草叢。看樣子這個人在上面住很久了,因為沒有路可以走上去。所以這位禪師很辛苦地才登到山頂,找到這個茅棚,跑過去敲門。這位修行人一看:欸,有行腳比丘,就請他進來喝一杯茶。這位行腳比丘就問修行人說:仁者,你得何道理在此修行?問這個問題,內行人!內行人不會問,你一天拜幾拜?念幾聲佛號?這些是枝末。他說你心中是安住在什麼道,才能夠住下來?(得何道理在此修行?)這位住茅棚的比丘說:“幾年前,我看到一頭泥牛沉入水中(就是有泥巴的牛)。”這位行腳比丘問:“那你準備什麼時候出來呢?”茅棚比丘回答:“等待泥牛浮出水面。”
這頭泥牛沉入水中,古人講那頭牛就是指我們的心,這顆心以前打太多妄想,現在必須讓它沉入真如法性三昧裡,以空觀的智慧好好洗滌這頭牛身上的汙垢。意思是必須讓自己的妄想先沉澱下來,等到這頭牛再出來的時候,是一頭乾淨的牛了,是一顆離相清淨的心,就有資格從空出假廣修方便。這時可以修一切法,叫“如是一心中,方便勤莊嚴。”我借眾生的心來修佈施,借眾生的心來修持戒,借各種因緣來唸佛,這句佛號是堅固的,叫不生滅心。
所以,諸位我們要知道,一個人的成功失敗,從“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而轉到“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是必經的過程,沒有一個人可以避免的。如果你看到一個人,修行的時候很快樂,突然間他變得不快樂,不要緊張,好事!真的。修空觀的人,沒有什麼快不快樂,他的心是寂靜的,沒有快樂也沒有痛苦。一定要經過一個沒有快樂沒有痛苦的階段,你的修行才正常。如果你學佛以後一直很快樂,不正常喔,因為你沒辦法進步,因為你活在有相。你不斷用妄想、用善業來刺激你的感受,你永遠很快樂。學佛要先求快樂,然後沒有快樂,然後再有快樂,那就對了,第三階段再出現那是法喜。
所以,這個地方說明了安住,你必須在心中安住在你的空性,就是清淨心先安住下來,你才有辦法去處理無量的生死問題。我們在進入主題之前,先談到安住的問題,以本來無一物為住。
好,我們現在透過前言,知道什麼是佛,什麼是法,我們現在有資格來講到修行的調伏力跟引導力了。
甲二、正文分四:乙一、發心篇第一。乙二、正見篇第二。乙三、修行篇第三。乙四、證果篇第四。
我們看甲二的正文。甲二的正文當中有四科:第一個,發心篇第一;第二個,正見篇第二;第三個,修行篇第三;第四個,證果篇第四。前面三個發心、正見、修行是因地的修學,第四個是果地的功德。
乙一、發心篇第一
我們先看第一篇,發心篇第一。發心篇當中有四個主題:
第一個,顯心願為修行之先務。為什麼要發心,先說明它的道理。第二個,辨心願為立行的標準。如何來發心,發心有幾種差別的標準。第三個,別明發心的差別因緣,我們如何才能夠正確發心。第四個,結示發心的功德以勸修,我們如實發心,有什麼樣的好處。
丙一、顯心願為修行之先務
先看第一個,心願為修行的先務。就是說,修行為什麼要先設定目標,先說明這個道理。
看經文。
(一)嘗聞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苟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迴,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故《華嚴經》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忘失尚爾,況未發乎?故知欲學如來乘,必先具發菩提願,不可緩也!
--- 《勸發菩提心文》 ---
好,我們加以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