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雲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國現代文學館收藏。
若無覲莊,定無《嘗試集》:胡適與梅光迪
梅光迪,字迪生,又字覲莊,安徽宣城人。宣城與胡適的家鄉績溪古時都屬於宣城郡,在外常以同鄉相稱。他們留學美國之前,胡適在上海中國公學讀書,梅光迪在復旦公學讀書。當時與梅光迪同宿舍的胡紹庭是胡適的宗兄,兩人因此於1909年相識,彼此印象極好。
1910年夏天,兩人相約參加庚子賠款留美考試,胡適順利透過,當年即赴美留學。梅光迪則等到第二年才透過考試,也來到美國西北大學深造。兩人雖不同校,但信件往返,一樣暢談國家大事。他們彼此賞識,相互讚佩。梅光迪對胡適的才華很欽佩,稱他是“東方的托爾斯泰”,認為胡適將來一定能“在世界學人中佔一位置,為祖國吐氣”;而胡適對梅光迪的學識廣博,文字犀利和謙遜無私的文品和人品都給予了很好的評價。
1915年夏天,一批中國官費留學生集體到美國的風景勝地綺色佳度假。這批血氣方剛的青年學生,意氣風發,經常討論中國文學問題。胡適是個激進派,認為古文是“半死”或“全死”的文字,主張廢文言,用白話;而梅光迪則認為白話可用,但文言斷不能廢除,與胡適辯論得十分激烈。第二年暑假,他們又聚在綺色佳,繼續辯論中國文學的未來問題。正是這種辯論,促使胡適深入思考,逐漸認識到中國文學必須來一場革命,旋即提出“文學革命”的口號。
胡適不僅提倡白話文,還提倡用白話寫詩,認為“作詩如文”;而梅光迪則頗不以為然,認為“詩文截然兩途”,“文章體裁不同,小說詞曲固可用白話,詩文則不可。”這種爭論也促使胡適在新詩的實踐上多做探索,終於完成了白話新詩集《嘗試集》的創作。因此胡適在《留學日記》中寫道:“若無叔永(任鴻雋,胡適、梅光迪留美時的同學:引者注)、覲莊,定無《嘗試集》。”
1917年胡適回國後,在北京大學任教授,成為新文*動的擎旗人物,社會影響很大。但他仍然很關心他的同鄉,曾邀請梅光迪回國後到北大任教。可是梅光迪卻婉辭謝絕。此間,他仍堅持自己的觀點,對胡適的文學革命論多有貶低和攻訐。
1921年梅光迪到南京東南大學任西洋文學系主任,與畢業於哈佛大學的胡先驌教授相處極熟。他們都主張“昌明國粹”,反對用白話作詩。胡先驌寫了篇萬餘字的評論《嘗試集》的學術論文,得到梅光迪的認可。但是,由於胡適的名氣很大,一些雜誌的老總不想得罪胡適,這篇論文無法發表。於是胡先驌就同梅光迪商量辦一個雜誌,以便發起一場反對白話文,反對新文學的運動,同時也給胡先驌的長篇論文找個“婆家”,公開表明他對《嘗試集》為代表的文學革命的態度。
1922年1月梅光迪與胡先驌辦的《學衡》雜誌創刊。在創刊號上,發表了梅光迪撰寫的文章《評提倡新文化者》、胡先驌的《評“嘗試集”》等文章。這些文章以反對“全盤西化”為名,實際上是宣傳復古主義和折中主義,反對新文化和新思想。胡適對《學衡》的猛烈攻訐並不以為然。1927年胡適與梅光迪在美國意外相逢,他們舊誼如故,並沒有因為《學衡》刊發的文章而關係惡化。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五次同事的好同窗:李何林與李霽野
李何林 李何林與李霽野這兩位現代文學史上的著名學者,都是安徽六安地區人,李何林出生在霍邱縣,李霽野出生在六安縣,兩地相距僅幾十公里,如今都屬於六安市。他們都生於1904年,也都因為家境貧寒而考入阜陽師範讀書。只是李霽野早於李何林一年入學。1920年暑期,李何林考進阜陽師範時,這兩個同鄉從一接觸就覺得興趣、愛好一致,思想感情投緣,很快就成了好朋友。他們這個時候建立起來的友誼,一直延續到他們的晚年。他們有過一次同窗,五次同事的經歷,友誼延續前後近70年。
1923年李霽野到北平的教會學校:崇實中學讀書,開始翻譯文學作品,得到魯迅的扶植,參與創辦未名社,在現代文壇上嶄露頭角。而李何林在阜陽師範畢業後,考入南京東南大學就讀。1926年國民革命軍北伐時,他投筆從戎,進入黃埔軍校武漢分校,結業後在葉挺的師政治部擔任宣傳科科員。1927年4月蔣介石叛變革命後,他毅然決然地加入了共產黨,並在同年8月參加了南昌起義。起義失敗後,他奉命回到家鄉霍邱做地下工作。第二年因參與發動暴動,暴露身份而逃亡北平。
當李何林等人在北平找到李霽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