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雲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的軍旅生涯。陳偉琳病故後,義寧團練由陳寶箴帶領。在與石達開作戰時雖然義寧失守,他的團練損失嚴重,但他還協助湖南的官軍收復了失地,陳寶箴因此受到咸豐皇帝的嘉獎,也得到曾國藩的賞識,將他奉為上賓。1865年在曾國藩就任直隸總督前夕,保舉陳寶箴進京接受皇帝接見,被皇帝授予知府官職,到湖南候補。光緒即位後,陳寶箴在二十年間,由浙江、湖北按察使,升任到湖南巡撫,成為地位顯赫的封疆大吏。
在他主政湖南期間,支援戊戌變法,湖南成了主張變法的基地,譚嗣同、梁啟超都是他的好友,就連他的兒子陳散原也參與了變法的行動。不料,陳寶箴卻受到戊戌變法的株連。當時,光緒皇帝的老師文廷式,因反對慈禧垂簾聽政而被驅逐出宮。慈禧發動宮廷政變後,下令緝拿文廷式,文廷式從江西逃到湖南,陳寶箴假意捉拿,實則派人通報訊息,令其逃匿。這樣陳寶箴就以“濫保匪人”的罪名,被革職了。1898年陳氏父子回到南昌西山(今新建縣)峴廬隱居,自號“神州袖手人”。1900年夏曆六月二十六日,慈禧派閎炯率兵弁到西山峴廬宣太后密旨,賜陳寶箴自盡。陳寶箴北面匍匐受詔,然後自縊殉職。隨即閎炯令兵弁取其喉骨,奏報太后。慈禧之所以在幽禁光緒,通緝康梁,處決“六君子”之後,還對陳寶箴下毒手,是因為外國輿論脅迫慈禧讓權,慈禧惱羞成怒,不僅派人剷平了康有為和梁啟超家的祖墳,還對同情變法的高官予以追究。陳寶箴就難逃厄運了。
陳寶箴的兒子陳散原,名三立,字伯嚴,散原是他的號。生於1852年。少而博學,詩文俱佳,思維機敏,憤世嫉俗。30歲參加鄉試時,不按八股文應試險遭淘汰。幸好主考官陳寶琛審讀了他的考卷,為其才華所感動,從落第試卷中抽出,補為舉人。36歲時,在會試時中進士。
1895年秋,父親陳寶箴任職湖南巡撫時,他奉詔輔佐父親推行新政。他協助父親創辦《湘報》,辦時務學堂,算學館,還廣為交遊,結識梁啟超、譚嗣同、黃遵憲等新派人物,集思廣益,以求“三湘富強之道”。當年被譽為“維新四公子”之一(即,湖南巡撫陳寶箴之子陳散原、湖北巡撫譚繼洵之子譚嗣同、戶部侍郎徐致靖之子徐仁壽和世家子弟陶菊存)。
戊戌變法失敗後,陳散原父子受到株連,俱被革職,回到南昌。父親死後,他定居南京,不問政治,熱衷於辦學,延請外國教師,傳授新知識。辛亥革命爆發時,他攜全家逃往上海,並汙衊武昌起義是“作亂”。這期間,他的思想很矛盾,他既不認可辛亥革命,又留戀清王朝,但也不參加清朝遺老的復辟活動。1934年陳散原全家定居北平。盧溝橋事變後,日軍派人遊說,希望他能像他的好友鄭孝胥那樣,出面輔佐溥儀政權。他堅辭拒絕,並痛罵鄭孝胥是“背叛中華,自圖功利”,十分鄙棄這樣的民族敗類,隨即將再版的《散原精舍詩》中的鄭孝胥為他寫的序文撕掉,從此不再與之往來。後來為抗議日寇密探的騷擾,絕食而死,終年85歲。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祖孫三代的輝煌:陳寶箴與陳散原和陳寅恪(2)
陳散原工於詩歌,多為與友人唱和之作。1924年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訪華時,還專程到杭州拜會了他。生前曾刊行《散原精舍詩》及《續集》、《別集》,死後合編為《散原精舍文集》17卷出版。
陳散原有五個兒子,有三個兒子是大名鼎鼎的人物。大兒子陳衡恪是書畫家,二兒子陳隆恪是詩人,三兒子陳寅恪是被譽為“中國最後一個大儒”的國學專家。四兒子陳方恪是詩人,五兒子陳登恪是教授。
陳家老三陳寅恪,生於1890年。他從小就背誦《十三經》,在家辦新式學堂學習日文。1902年跟隨大哥到日本求學。後因足疾輟學回國,進入復旦公學繼續讀書。1910年考取留學歐洲的官費生,先後在柏林大學、蘇黎世大學和巴黎高等政治學校就讀。此後又先後在美國哈佛大學和德國柏林大學,學習梵文、巴利文和攻讀東方古文字學。在1925年回國前,他已經精通了梵文和巴利文,並能用蒙、藏、滿、日、英、法、德和波斯、突厥、西夏、拉丁、希臘等十幾種文字閱讀資料。
1925年回國時適逢清華大學設立國學研究院,院長吳宓很器重他,稱他是“最博學的人”,研究院的導師梁啟超也很欣賞這個博學的後生。第二年就與梁啟超、王國維一起,被譽為“清華三巨頭”。1939年春天,英國牛津大學聘請他擔任漢學教授,並授予他英國皇家學會研究員。這是這所大學聘請的第一位中國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