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雲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一邊服侍父親,一邊埋頭讀書或著書立說。他的《談藝錄》的前半部,就是在這裡完成的。長篇小說《圍城》,也是在這裡構思出來的。1941年暑假,父親身體康復後,錢鍾書到上海,任教於震旦女子文理學校。教學之餘繼續寫作,在1944年到1946年間,他完成了《談藝錄》和《圍城》的寫作。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對女兒“無為而治”:楊蔭杭與楊絳
無錫人楊蔭杭和楊絳父女都是文教界的精英。
楊蔭杭生於1887年,字補塘,常用筆名老圃。1895年考入天津中西學堂(即後來的北洋大學),在他讀二年級時,學校裡因伙食不好,部分學生鬧事。當時學堂的主管是外國人,追查帶頭鬧事者,一個廣東籍的學生挺身而出,其餘的鬧事者,都縮著頭不敢出聲。楊蔭杭本來沒有參與鬧事,可是他是個很有正義感的人,意識到如果沒有人站出來承擔責任,這場風波就不能平息,於是挺身而出,大義凜然地站出來說:“還有我!”就這樣,他就被學堂除名了。他本來出身於寒素之家,依靠公費讀書。被開除後,就投考提供公費的南洋公學繼續讀書。由於楊蔭杭學習成績優秀,第二年被派往日本早稻田大學留學。他在日本很快就接受了孫中山、黃興等人的革命思想,於1900年的春天,發起留日學生成立勵志會,從事反清愛國活動。1902年他在早稻田大學畢業後,回到上海,與留日同學蔡文森一起組織理化研究會,學習新知識、新思想。後來,勵志學會和理化研究會的會員都加入了同盟會,參加了辛亥革命無錫光復活動。他們的反清活動,引起了清政府的注意,被列入黑名單,準備緝捕他。楊蔭杭得知訊息後,於1906年出國,到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法律。
*建立後,楊蔭杭先後出任江蘇高等審判廳廳長、浙江高等審判廳廳長和京師高等檢察長。楊蔭杭任職期間,殘酷的事實使他認識到,舊政府的司法與官府一樣*,根本沒有公道所言。他的以法治國的幻想徹底破滅了!在失望之餘,他轉而研究音韻學和古錢幣及梵文。抗戰爆發後,他到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教授《詩經》和《楚辭》。到1945年抗戰勝利前夕因病逝世,終年67歲。
楊絳,又名楊季康,是楊蔭杭的四女兒。1911年生於北平。1932年畢業於蘇州東吳大學,後到英國和法國留學。回國後先後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和清華大學任教。
楊蔭杭有個偏見,認為女孩子身體嬌弱,用功過度,會損害健康。他有一次對女兒說:“他教的女學生中,有的整天死讀書,實際上是個低能兒。”楊絳的學習成績並不突出,父親從來也不責備她。上高中時,她還弄不懂平仄聲,很著急,問父親怎麼辦?父親卻滿不在乎地說:“不必急,到時候就自然懂了。”結果後來真的會分辨四聲了!有天晚上,父親在她的窗前問她某幾個字是幾聲,有的楊絳答對了,父親很高興;對於沒有答對的,父親也不批評她。這種無為而治式的循循善誘,反而使得女兒的學習學得主動,學得積極。
楊絳讀高中時,學生的社會活動很多,班裡經常推舉女同學到街頭演講。有的女生不樂意去,就推說家長不同意。有一次推舉到楊絳演講,她回家時也希望父親答應她不參加街頭演講,可是父親卻說:“你不樂意去,就直接說嘛!”鼓勵女兒勇敢地表明自己的態度。
在楊絳考上東吳大學,學習一年後要分科,老師希望她讀理科,她自己因為各科學得都很平衡,沒有特長,也拿不準主意。就問父親該學什麼?楊蔭杭說:“什麼該不該?喜歡什麼就學什麼,喜歡就是自己的興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她遵照父親的教導,選擇了文科。父親的言傳身教,對楊絳的未來發展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恐怕是她以後成為作家的一個根本緣由。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祖孫三代的輝煌:陳寶箴與陳散原和陳寅恪(1)
陳寶箴,字右銘,江西義寧(今修水縣)人,生於1831年正月。傳說他出生的那天晚上,村民們忽然看見陳家的屋後紅光一片,以為是失了火,大家紛紛前去救火,結果並沒有失火,卻聽到了嬰兒落草的哭聲,那片紅光也隨之不見了。傳說終歸是傳說,不過他的父親陳偉琳對這個孩子還是寄予了厚望的。
天資聰敏的小寶箴,不負長輩厚望,他20歲時參加了南昌的鄉試,金榜題名,中了舉人。這一年,洪秀全領導的太平軍佔領了永寧縣。寶箴的父親陳偉琳效法曾國藩組織鄉勇創辦了義寧團練。陳寶箴幫助父親操辦,由此開始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