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也就不足為奇了。孔子時代的六藝,在孔門經典中清清楚楚指出為禮、樂、射、御、書、數。孔子在六十四歲時,刪定《詩經》,據說經過孔子編輯之後,其中的詩歌才算分類到各得其所,而且各自配上適當的音樂。事實上,據記載,孔子自己講學的學校,似乎不斷有絃歌之聲。子游為武城宰時,開始教百姓歌唱,孔子聞之欣然而笑,並且向子游開玩笑。見《論語·陽貨》第十七:
子之武城,聞絃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禮樂的哲學要義由《禮記·樂記》可見:
“觀其舞,知其德。”(見一國之舞,知其國民之品德)
“樂自中出,禮自外作。”(音樂發自內心,禮儀生自社會)
“樂者,樂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音樂表喜樂之感,此種情緒既不能抑而止之,又不能以他物代替之)
“樂由天作,禮以地制。”(音樂代表天,是抽象的;禮儀代表地,是具象的。)
國不同,其樂不同,正足以見民風之不同。
先王制禮樂,不只以饜百姓耳目口腹之慾,亦所以教民正當之嗜好,明辨邪惡,民生和順。
禮教的整個系統是包括一個社會組織計劃,其結論是一門龐大的學問,其中有宗教祭祀的典禮規則,宴飲騎射的規則,男女兒童的行為標準,對老年人的照顧等等。將孔子的這門真實學問發揚得最好的莫若荀子。荀子與孟子同時,在學術上為孟子的敵人,其哲學思想在《禮記》一書有充分之闡述,足以反映荀子之見解。
對禮之重要有所瞭解,也有助於對孔子另一教義的結論之瞭解,即“正名”一說。孔子把他的當代及他以前兩百年的政治歷史寫成《春秋》,其用意即在以“正名”為手段,而求恢復社會之正常秩序。比如帝王處死一叛將曰“殺”之,王公或將相殺死其元首曰“弒”之。再如春秋那些國裡,非王而自稱王者,孔子仍以其原有合法之頭銜稱之,即所以示貶也。
(三)仁
孔子的哲學精義,我覺得是在他認定“人的標準是人”這一點上。設非如此,則整個兒一套儒家的倫理學說就完全破產,亦毫無實行的價值了。儒家整套的禮樂哲學只是“正心”而已,而神的國度正是在人心之中。所以個人若打算“修身”,最好的辦法就是順乎其本性的善而固執力行。這就是孔子倫理哲學之精義。其結果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關於仁,孔子有極精極高的涵義,除去他的兩個弟子及三個歷史人物之外,他是絕不肯以仁這個字輕予許可的。有時有人問他某人可否算得上“仁”,十之###他不肯以此字稱呼當世的人。在本書《中庸》一章裡,孔子指出“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他有一次說,孝悌即為仁之本。
“仁”一字之不易譯為英文,正如“禮”字相同。中文的“仁”字分開為二人,即表示其意義為人際關係。今日此字之讀法同“人”,但在古代其讀音雖亦與“仁”相同,但只限於特殊詞中,漢代經學家曾有引證,今日已無從辨別。在孔門經典中,“仁”這個字與今日之“人”字,在用法上已可交換,在《論語》一書還有明顯的例證。在《雍也》篇:宰予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足見“仁”與“人”在這裡通用。
由此可見,“仁”與“人”之間的聯想是顯然可見的。在英文裡,human,humane,humanitarian,humanity這些字,其中最後一字就含有mankind和kindness兩字的意思。孔子與孟子二人都曾把“仁”字解釋做“愛人”。但是此事並不如此簡單。第一,如我所說,孔子不肯把仁字用來具體指某個真人,同時,他也未曾拒絕舉個“仁人”的例項。第二,他常把這個“仁”字描寫做一種心境。描寫做人所“追尋”、所“獲得”的狀態,心情寧靜時的感受,心情中失去“仁”以後的情況,心中依於“仁”的感受。而孟子則曾說“居於仁”,好像“居於室”中一樣。
txt小說上傳分享
孔子思想的特性(5)
所以仁的本義應當是他的純乎本然的狀態。準乎此,孟子開始其整套的人性哲學的精義,而達到人性善的學說。而荀子相信人性惡,關於教育、音樂、社會秩序,更進而到制度與德行上,則走了孔子學說的另一端,發展了“禮”字的觀念,而置其重心在“約束”上。在普通英文的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