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語裡,我們說我們的相識之中誰是一個real man或real person,此詞的含義則極為接近“仁”字。一方面,我們現在漸漸瞭解何以孔子不肯把“仁”這個徽章給予他當代那些好人而稱之為仁者,而我們今天則願意把real man,real person一詞最高的含義給予我們的同代人。(林肯自然是當之無愧的。)另一方面,依我們看來,一個人做人接近到“仁人”的地步並不那麼困難,而且只要人自己心放得正,看不起那些偽善言行;只要想做個“真人”,做個“仁人”,他都可以辦得到。孔子都說人若打算做個“仁人”,只要先做好兒女、好子弟、好國民,就可以了。我們的說法不是和孔孟的說法完全相符嗎?我以為,我把中國的“仁”字譯成英文的true manhood是十分精確而適宜的。有時只要譯成kind…ness就可以,正如“禮”字在有些地方可以譯做ritual(典禮),ceremony(儀式),manners(禮貌)。
實際上,孟子的理論已然發展到人性本善,已是人人生而相同的了,他還說“人人可以為堯舜”,也正是此義之引伸。儒家說“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將此種近乎人情的方法用在德行方面,從平易平凡的程度開始。這一點足以說明其對中國人所具有的可愛之處,正好不同於墨子的嚴峻的“父道”與“兼愛”。儒家有合乎人情的思想,才演變出以人作為人的標準這條道理。這樣,不僅使人發現了真正的自己,使人能夠自知,也自然推論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恕道。孔子不僅以此作為“真人”、“仁人”的定義,並且說他的學說是以恕道為中心的。“恕”字是由“如”與“心”二字構成的。在現代中文裡,“恕”字常做“饒恕”講,所以有如此的引申是不難看出的。因為你若認為在同一境況下,人的反應是相同的,你若與別人易地而處,你自然會持饒恕的態度。孔子就常常自己推己及人。最好的比喻是:一個木匠想做一個斧子的把柄。他只要看看自己手中那把斧子的把柄就夠了,他無須另求標準。人就是人的標準,所謂推己及人是也。
(四)修身為治國平天下之本
儒家對政治問題所採取的倫理方法已然講解清楚。最簡而明的說法是:孔子相信由孝順的子孫仁愛的弟兄所構成的國家,一定是個井井有條、安寧治安的社會。儒家把治國平天下追溯到齊家,由齊家追溯到個人的修身。這種說法頗類似現代教育家所說,現在天下大亂在於教育失敗一樣。把世界秩序作為最終目的,把個人修身作為摹本的開始,這二者之間的邏輯關聯,在本書《倫理與政治》一章中有詳明的敘述。中國人對格言諺語的重視,由此看來,自然不難明白,因為那些格言諺語並非彼此獨立毫無關聯,而是一套內容豐富面面俱到的哲學。
從現代心理學上看,這條道理可以分而為二,就是習慣說與模仿說。對孝道的重視(我不妨譯做“當好兒女”)是以習慣說為其基礎的。孔子、孟子都分明說,在家養成了敬愛的習慣,將來對別人的父母與兄長也一定會恭敬,對國家的元首也會敬愛。家家習於仁愛,則全國必習於仁愛;家家習於禮讓;則全國必習於禮讓;使弟子敬愛父母兄長及尊敬長輩,必在成長後為良善國民莫定正確的心態與道德的基礎。
(五)士
模仿學說,或可稱之為楷模的力量,產生了知識階級與“賢人政治”。知識分子這個上層階級,同時必須是道德的上層階級,否則便失去其為上層階級的資格了。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君子的含義,是盡人皆知的。孔子所說的君子,絕不是德國哲學家尼采所說的“超人”。君子只是在道德上仁愛而斯文的人,他同時好學深思,泰然從容,無時無刻不謹言慎行,深信自己以身作則,為民楷模,必能影響社會。不論個人處境如何,無時不怡然自得,對奢侈豪華,恆存幾分鄙視之心。孔子的道德教訓全表現在紳士身上。中文裡的君子一詞,在孔子時已然流行,只是孔子另賦以新義而已。在有些地方,其過去的含義與“君王”相同,決不可譯成英文中之gentleman;在其他地方,其含義顯然是指有教養的紳士。由於有士大夫這種上層階級,君子一詞的兩種含義便互相混合了,其所形成的意思,頗類似希臘哲人柏拉圖所說的“哲人帝王”。關於以身作則,或者說是身教,其力量如何,這種學說在《論語·述而》篇有充分的討論。對於道德行為之影響力量,孔子是過於自信。有一次,一個貪官季康子告訴孔子,他國內盜匪橫行,竊賊猖獗,他深以為憂,孔子很直率地告訴他:“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