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是受了世俗浮詞的影響,如今全天下的人都已迷惑,我再有向道之心,恐怕也難以達到目的。知道達不到而勉強去求,是另一種迷惑,所以我也只好放棄求道的心願。
但是我放棄了這個心願,還有誰能與我同憂呢?一個有惡疾的人夜半生了兒子,趕決拿著火去看,惟恐兒子會像自己一樣。我的心情也正是如此啊!(《莊子》外篇第十二章《天地》)
第二十一章 道的顯現
孔德 (26 )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27 )。
[語譯]
大德之人,他一切言語舉動的樣態,都是隨著道而傳移。道是什麼樣子呢?道這樣東西,是恍恍惚惚的,說無又有,說實又虛,既看不清又摸不到。可是,在這恍惚之中,它又具備了宇宙的形象;在這恍惚之中,它又涵蓋了天地萬物。它是那麼深遠而幽昧,可是其中卻具有一切生命物質的原理與原質。這原理與原質是非常的真實可信的。從古迄今,道一直存在,它的名字永遠不能消去,依據它才能認識萬物的本始,因它一直在從事創造萬物的活動。我怎樣知道萬物本始的情形呢?就是從“道”認識的!
一、天無為才能夠清澈
天因為沒有作為,所以清澈;地也因為沒有作為,所以安寧;天地無為的相合,才變化生成了萬物。這些萬物,恍惚中不知從何而來,也沒有造型可求,只知它們是“無為”所生。所以說:“天地無心作,卻又沒有一樣東西不是它們所作。”那麼人應如何仿效此例而“無為”呢?(《莊子》外篇第十八章《至樂》)
二、至道的精氣
至道的精氣,幽遠而不可窮究;至道的極境,細微而無法看見。(《莊子》外篇第十一章《在宥》)
三、道之德
道,是真實而存在的;是清靜而無為的。它可以傳授,卻不一定被領受;可以體會,卻不能看見;它是一切事物的根本,在未有天地以前,就已存在;它生出了鬼神和上帝,生出了大地和上天。
道,在陰陽未分之前便已存在,可是並不算高遠;超出天地四方的空間,也不會很深邃;比天地先生,卻不算長久;比上古的年歲大,可也並不算年老。(《莊子》外篇第十二章《天地》)
第二十二章 爭之無益(1)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 (28 )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 (29 );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語譯]
委屈反而可以保全,彎曲反而能夠伸直,低下反而可以充盈得益,破舊反而可以生新,少取反而可以多得,若是貪多反而弄得迷惑。所以聖人緊守著“道”作為天下事理的正規化。不自我表揚,反而能夠顯明;不自以為是,反而能夠彰顯;不自己誇耀,反而能夠見功;不自我矜持,反而能夠長久。這都是不和人爭反而能顯現自己的結果。正因為不與人爭,所以全天下沒有人能和他爭,這樣反而成全了他的偉大。古人所說的“曲就是全”等語,難道還會虛假?能夠做到這些,道亦會歸向他了。
讀者將在二十二和二十四章內,看到老子的反面論。有關復歸為始的迴圈說,也將迅速展現在各位的眼前,老子把這個思想分散在二十五和四十章內敘述。
老子提到的反論有無用之有用、曲全、不爭等,他最終的目的還是在保全人的生命及德性。莊子序文並將“曲則全”列為最有代表性的老子思想。
一、“無用”之有用
山木做成斧柄反倒轉來砍伐自己;油膏引燃了火,結果反將自己燒乾;桂樹可以吃,所以遭人砍伐;漆樹的汁液可以用,所以被人割取。世人只曉得有用的用處,卻不知道無用的用處。(《莊子》內篇第四章《人間世》)
莊子利用整章來研究殘缺的用處。他以浪漫主義者的手法,舉出身體的殘缺和內在精神之完美彼此的關係。
二、形體不全的疏
有一個形體不全的人,名叫疏。他的頭縮在肚臍底下,雙肩高出頭頂,頸項後的髮髻朝天,五臟的脈管突出背脊,兩股和兩肋幾乎是平行的。
他替人縫洗衣服,便可養活自己;替人家卜卦算命,就可以養活十口人。政府徵兵時,他可大搖大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