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雅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反覆重複某個特定動作,是我們大多數人認為的練習,然而對大多數人來說,這並不是特別有效。畢竟我也在重複某些事情,比如在球習場上打高爾夫球。刻意練習和我們大多數人平常做的練習有兩點區別。其一,要在學習區選擇合理高強度的活動。我在練習場上的練習肯定無法符合這個標準,因為我並沒有專注在任何特別的事情上。其二,重複的數量。偉大成功者重複練習的數量達到了單調乏味的程度。棒球史上最偉大的擊球手特德?威廉姆斯(Ted Williams)持續練習擊打直到雙手流血。皮特?馬拉維奇(Pete Mar*ich),他的大學棒球記錄30多年來仍無人能破,早晨體育館開館時他就練習擊球,直到晚上關門。
一個特別有啟發的例子是高爾夫球手默伊?諾曼(Moe Norman),他從1950年代打到1970年代,在職業巡迴賽一直表現平平,因為他對贏得比賽沒有太大興趣,只是對如何持續不斷地打好高爾夫球感興趣,在這一點上他可能是史上最偉大的球手。他的擊球是一個接著一個,總是那麼筆直地飛出去。從16歲一直到32歲,他每週5天、每天擊出800個球。顯然他對這件事很執著,宣稱計算著所有擊出的球數。到1990年代中期,他已經擊出了400萬個球。高水平職業高爾夫要求的技巧不只是擊出直球,但就是在對這個特定技能上,令人難以置信的重複產生了驚人的力量。
普遍來說,最有效的刻意練習就是能大量重複的練習。
對結果的反饋是可持續得到的
高盛公司前首席培訓師史蒂夫?科爾(Steve Kerr),在領導力發展領域是備受尊敬的研究專家,他說沒有反饋的練習,就像把保齡球扔向一塊沒有球的幕板。你可以繼續練習所有的技巧,但如果看不到效果,只會發生兩件事情:你將不再進步,或者你不在乎了。
元素(3)
在許多活動中獲得反饋是很容易的。幕板一旦拉開,球手就會立即知道他做得如何。在體育運動中,結果是能很快看到的;有抱負的象棋師透過研究頂尖棋手的比賽進行訓練,學員自己走出一步,然後看看冠軍如何走這一步,來獲得反饋。不過當結果需要解釋的時候,困難就出現了。你或許認為,自己的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演奏得非常完美,但是你自己的判斷可信嗎?或者你認為自己的面試準備工作毫無瑕疵,但是你的意見並不重要。這種情況下,只有老師、教練或導師能提供重要的反饋意見。
這是非常費神的
刻意練習首先是專注和集中,這與大多數人盲目擊球或者做不經意的練習有很大區別,這是它成為“刻意”的原因。刻意練習不斷尋求在動作和績效上令人不滿意的某些元素,然後盡最大努力改善它們,所以它把一個人的心智拉伸得非常厲害。
這個工作量非常巨大,以致似乎無人能長時間堅持下去。在這方面最持續和最顯著的發現就是,一天內練習4~5小時應該是刻意練習的上限,每段練習只能持續60~90分鐘。例如,在柏林研究中,那些最好的小提琴演奏者每天大約練習3個半小時,分成2到3段完成。據報道,其他高水平音樂家每天練習的上限是4~5個小時,象棋冠軍練習時間也通常是這麼長。優秀運動員也認為,決定他們練習時間長短的主要因素,是持續專注的能力。
20世紀最偉大的小提琴家之一的內森?米爾斯坦(Nathan Milstein),是極負盛名的音樂教育家利奧波德?奧爾(Leopold Auer)的學生。奧爾曾宣稱,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不可能彈奏,但他後來卻成為柴可夫斯基的大擁護者。據說,米爾斯坦問奧爾是否他的練習時間已經足夠,奧爾回答說,“用手指練習,你需要全天不停地練。用思想來練習,你可以在1個半小時內做到同樣多。”
奧爾並沒有補充說,思想高度集中地練習,1個半小時就足夠,因為你不可能整整一天都保持高度集中練習狀態。
這並沒有多少樂趣
說完刻意練習無法迴避的其他特點以後,就到了這一點,這是可以用來製作無趣的菜譜。做我們得心應手的事情會讓人心神舒暢,但這恰恰是刻意練習的相反。刻意練習不是去做那些自己得心應手的事情,而是去尋找那些我們不擅長的事情。我們去辨認一些我們覺得痛苦艱難、卻促使我們不斷進步的事情,然後不斷重複這些事情。每次重複之後,我們都要強迫自己去看到、或讓別人告知自己,哪裡沒有做好,然後繼續重複其中最痛苦和最艱難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