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部分 (第3/4頁)
打倒一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只求給我唯一的、貧乏的、空洞的可靠性!〃
11.2 空洞的〃絕對存在〃
在巴門尼德的哲學中,奏響著本體論的序曲。經驗沒有象他自己所想的那樣,向他提供任何一個存在;可是,他能思考存在,由此他推論存在必定存在著。這個推論建立在下述前提上:我們擁有一個達於事物本質和不依賴於經驗的認識器官。在巴門尼德看來,我們的思維材料完全不是來自觀察,而是來自別的什麼地方,來自一個非感性世界,我們透過思維可以直接進入這個世界。
但是,亞里士多德業已令人信服地駁斥了類似的推論;他斷言:存在決不是本質固有的質性。正因為如此,從〃存在〃的概念——它的本質無非就是存在本身——根本不能推匯出存在的實質存有。〃存在〃與〃不存在〃的矛盾,如果沒有實在的物件(即沒有使這一對矛盾得以抽象出來的感官觀察),它就是完全空洞的邏輯定值。如果不回溯到觀察,它就只是概念遊戲,事實上沒有任何東西被認識到。因為,真理的純粹邏輯標準,正如康德所教導的,即一種認識同普遍的形式的知性及理性法則的一致,雖然是一切真理的先決條件,是一切真理的消極前提,但是,邏輯不能繼續前進,它不能檢驗和揭露涉及內容而非形式的錯誤。誰只要試圖尋找〃存在者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這對命題、這個邏輯真理的內容,就會發現事實上沒有與這對命題嚴格對應的唯一現實。對於一棵樹,我既可以在同一切其他事物比較的意義上說〃它是〃,也可以在同它本身另一時刻比較的意義上說〃它將是〃,最後,還可以說〃它不是〃,例如,當我看到灌木時,可以說〃它還不是樹〃。詞只是事物彼此之間以及事物和我們之間的關係的符號,毫不涉及任何絕對真理。而〃存在〃這個詞,正和〃不存在〃這個詞一樣,僅僅標誌一種聯結萬物的最一般關係。既然事物本身的存在是無法證實的,那麼,事物彼此之間的關係,即彼物此物的〃存在〃和〃不存在〃,也同樣不能使我們靠近真理的國度一步。
我們憑藉詞和概念決不能逾越關係之牆,進入事物的某種神奇始基。即使在感性和知性的純形式中,在空間、時間和因果關係中,我們也沒有獲得任何看來象是永恆真理的東西。對於認知主體來說,想要〃置身事外〃而看到和認識到什麼,乃是絕對不可能的;以至於可以說,認識和存在在一切範疇中是對立至深的。
如果說,在巴門尼德的時代,對理智的批判還很粗淺幼稚,因而他可以想象由永遠主觀的概念達於自在的存在,那麼,今天,按照康德的看法,那肯定是一種狂妄無知的舉措。許多地方,尤其是在那些想扮演哲學家的半吊子神學家中間,〃有意識地把握絕對〃被視為哲學的使命;譬如說,其形式或有如黑格爾(近代德國哲學巨匠Hegel)所表白的:〃絕對必已存在著,否則它如何能被尋索?〃或者,如貝內克(十九世紀德國哲學家Beneke)的說法:〃存在無論如何必定已經存在,無論如何必定是我們可以達到的,否則我們就不可能一度擁有存在的概念了。〃
擁有存在的概念!彷彿它未曾在其詞源中顯示極其可憐的經驗來源似的!因為,〃esse〃(存在)原本只是指〃呼吸〃。只要人使用其他萬物,他就是傳達了一個信念:他自己透過一個隱喻,亦即透過某種非邏輯的東西,呼吸和生活在其他事物上面,並且按照人的類比把它們的存在理解為一種呼吸。現在,這個詞的本來含義幾乎湮滅了,但畢竟餘澤猶在,因而人總是按照自身存在的類比,即用人格化的方式,且總是透過一種非邏輯的轉借手段,來想象其他事物的存在。即使撇開這種轉借手段不說,就人而言,命題〃我呼吸,故存在著〃也是完全不充分的。對之必須提出異議,正象對命題〃我走,故我在(或故他在)〃(ambulo,ergo sumDergo est)必須提出異議一樣。
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
十二 PARMENIDES Ⅳ可疑的悖論
12.1 否定感官的悖論
另一個概念,內涵大於存在者這個概念,巴門尼德同樣也已發現,雖然還不象他的學生芝諾(Zeno)使用得那麼精妙,這就是〃無限〃的概念。不可能有無限者存在,因為在這樣的假設中,會產生〃一個完善的無限〃這樣一個矛盾的概念。假如我們的現實、我們現有的世界處處具有這種〃完善的無限〃的性質,那麼,按其本質來說,它就意味著對邏輯、從而也是對實在的違背,因而是欺騙、謊言、幻覺。芝諾特別運用間接證明法,例如,他說:〃不可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