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亮格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一樣去“懷疑懷疑”,那麼他跟讀者的共鳴就會更多一些。讀者能想到的問題,自己自然也就會想到了。
曉陽有些犯難的樣子。我看出他心裡一定在想:對自己採寫的報道,發稿之前都要自我質疑一番,那還不要累死了?
是的,新聞往往是“急就章”,有時候搶時間是第一位的,容不得慢慢去自己給自己提出問題。每篇稿件都要去自我質疑一番,誰也做不到。但是,對自己精心經營的重點稿件特別是正面報道,還是值得去下這樣的工夫的。記住:新聞價值越大、越是有可能產生較大社會反響的報道,越容易受到讀者的質疑,記者、編輯就越應該多給自己提幾個問題。
正面報道尤其難以讓讀者信服,他們會本能地懷疑是記者在做人家的“吹鼓手”。這時候記者問一問自己“讀者會提出些什麼問題”,把讀者的疑問儘可能地想到、回答到,你採寫的正面報道才能在讀者挑剔的眼光中為他們所心悅誠服地接受。
2004年,我採寫“交通局長的楷模”——雲南省盈江縣交通局局長趙家富的先進事蹟,我就給自己提出了幾個“值得懷疑”的問題:交通是腐敗多發的部門,趙家富作為交通局長,真的就能如此廉潔奉公?說他清廉,為什麼他家是一棟三層小樓?他有個親戚在交通局,是不是“以權謀私”?他育有一兒一女,是不是違反了計劃生育政策?等等。想到這些疑點之後,我便有針對性地去採訪,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當時,所有媒體的採訪記者都在忙不迭地採訪趙家富的先進事蹟,而我卻很“不合時宜”地提出這些看起來有些“刁鑽”的問題,有關部門和趙家富的家屬當時對我要問這些問題還不那麼高興。但是我想,我要問的這些問題,也一定是報道趙家富先進事蹟之後許多讀者心裡的疑問,我必須回答讀者心中的這些問題,趙家富才會真正可信、可親、可敬。我還是堅持按我的思路去作了採訪。
最終的報道效果證明我是對的。在對趙家富事蹟連篇累牘的報道中,最讓讀者和新聞界記憶深刻的還是我採寫的這篇《對一位英模人物的“汙點調查”》。有研究者為此專門撰文指出,我採寫的這篇通訊對於正面典型報道具有“破冰”意義。新聞界談及正面報道的創新,至今還對我的這篇報道津津樂道,在網上能夠搜到不少對此的研究評價文章。
現在回想起來,對趙家富的報道之所以能夠獲得成功,就在於當時我站在讀者的立場上去思考問題,給自己提出了那麼幾個“自我質疑”。我“自我質疑”了,讀者對趙家富的先進性就再沒有更多的懷疑了。
伍曉陽聽從了我的建議,高高興興回到辦公室裡去修改稿件。除了我提出的機構重疊問題,他還自己又想了幾個問題:政府設定的調處中心效能會高嗎?調處中心如何才能不代替其他調解組織的職能?群眾不服調處中心的調解又怎麼辦?針對這些疑問,他在稿件中都巧妙地有所回答。
“這樣,稿件就更完美了。”我一邊看稿,一邊對小夥子的努力給予讚許。
統計資料這樣用 新聞才不乏味
2007年10月17日 星期三
一則新聞,通篇都是阿拉伯數字——
“據國家統計局雲南調查總隊調查,1月至9月,雲南省生豬出欄萬頭,同比增長;豬肉產量萬噸,增長。9月末全省生豬存欄為萬頭,增長,其中能繁殖母豬存欄為萬頭,增長。”
讀起來是不是味同嚼蠟?這樣的新聞你肯定不喜歡。
偏偏值班過程中屢屢遇到記者拿來這種滿篇數字的稿件,審這樣的稿件我總是頭昏眼花,頭皮發麻。
也難怪,記者從統計局拿份材料回來就發稿,真的很省事。
有的記者似乎離開了有關部門提供的文字材料就不會寫稿了,但機關裡搞材料的人同記者的思維習慣卻是不同的。記者最需要的是事例、是細節、是人物!
記者浦超今天寫來這篇《雲南生豬存欄開始回升》。還好,小夥子總算動了點腦筋,除了這一堆數字之外,還對生豬存欄為何回升作了簡要分析,加了幾句“雲南省政府最近出臺了《扶持生豬生產的意見》”之類的話,好歹還有那麼一點點新聞。
可是還很不夠。小夥子已經有了“用活數字”的意識,但說不上已經把數字“用好”了。
我們提倡少用乾巴巴的數字,而用生動形象的事實說話;但新聞裡不可能把數字都消滅乾淨,統計資料也並非毫無新聞價值。關鍵是新聞寫作中如何才能把數字用活、用好、用生動。
浦超這篇稿件倒是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