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恩報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段,長約米,寬約米,殘高約3米,夯土層同上。南城牆的中部東端殘存約米、寬約8米、殘高約~4米的一段,有厚~米不等的夯土5層;中部西端一段長約米,寬約5米,殘高約3米;最西的一段殘長約米,寬約6米,殘高約米,夯土層與東端相同;在中部,東西兩端之間有一寬約13米的缺口,基本與北城牆的缺口相對應,似為南城門。西城牆中部南端殘存長約13米、寬約5米、高約1米的一段,有厚~米的夯土三層;中部北端有東西錯列的土墩兩個,靠東的殘留在塊風蝕高地上,南北長約6米,東西寬約5米,殘高約為米,有厚米~8米的夯土6層,靠西的一個土墩城牆復原線處,南北長約米,東西寬約米,殘高約5米,有厚米~米的夯土5層。東西兩墩相距約4米,似為甕城遺址。以上所見,應是此城最繁華時期的建築遺蹟,從各面夯土層厚薄不等的現象分析,此城是多次分築而成的。
4、古水道
古水道從城西北角三間房宮署遺址背後轉而伸向城的東南角,基本成對角線穿越而過。水道北端與流經古城以北附近的幹河床相接,南端與流經古城以以南附近的幹河道相通。從水道比較平直規整的走向看,應是人工開鑿而成的。水道褶皺帶十分顯著,由於長年流水,在褶皺帶上還殘留許多小水螺殼。從水道在場東南暴露的橫剖面上測得水道面寬米,從面至底垂直深度米,底部淤積而成的褶皺剖面深度為米,與現在灌溉乾渠相類似。當時城中居民用水,應是由些水道供給。
5、城內遺址
城內的佈局,以古水道為軸線分為兩區:一為東北區,殘存遺蹟較少,主要有佛塔及其附近的建築;一為西南區,儲存遺蹟相對較多,除三間房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