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恩報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帶,為英國印度殖民政府進行非法測量和偷竊文物的活動。清光緒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1906~1907),他從喀什到和田,沿著崑崙山北麓,經且末來到若羌,然後從阿不旦向北到樓蘭古城。他在樓蘭古城對兩個較大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的發掘,發現了大量精美的絲織品、石器、陶片和青銅製品,以及漢文、�盧文木簡及文書。民國3年(1914年),斯坦因第二次跑到樓蘭,不僅對古樓蘭進行了大規模的發掘,而且還發現了許多新的遺址和墓地,他將這些遺址都編了代號,其中以LA(樓蘭——為中心的一級和LK(距樓蘭城南50公里處)為中心的另一組是主要遺址集中區。斯坦因這一次在LA遺址上發現了許多石器、青銅器和漢代絲織品、五銖錢幣與新莽時期的貨泉錢幣等文物。
三、桔瑞超在樓蘭
桔瑞超是日本帝國海軍軍官,他受日本佛教淨土宗主教大谷光瑞的指派,組織了中亞探險隊,於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和清宣統二年(1910),兩次到羅布泊地區進行考察。清宣統二年(1910年)桔瑞超第二次到達羅布泊地區後,曾在樓蘭城區和距樓蘭城南50公里處的一片遺址上(即斯坦因編號為LK的地方),組織了考古發掘工作。探險隊回到日本後,宣佈他們在古樓蘭城中發現了一份李柏信件,共四張殘片。(後據日本學者森鹿三考證,李柏信件出土地點不是樓蘭,而是海頭)。
四、1979~1980年的樓蘭考古
1979~1980年,新疆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中央電視臺“古代絲綢之路”電視攝製組聯合組成考察隊,考察絲綢之路和樓蘭古城。這次考察重新測定了古樓蘭城的準確地理位置,對孔雀河下游的古墓溝,以及樓蘭城區和古墓葬進行了考古發掘,出土了各種石器、漢代錢幣、銅器、絲毛織物和東漢魏晉時期的�盧文木簡,以及用金銀銅等製作的各類裝飾品等文物。
附:樓蘭古城址調查與試掘簡報
一、古城遺址
1、位置與環境
樓蘭古城遺址位於孔雀河下游幹三角洲南部,羅布泊西北岸上,西南距若羌縣城220公里,西北距庫爾勒市340公里,北距孔雀河干河床的最近點16公里,東距羅布泊北岸28公里,其具體位置經重新核定,為東徑89°55′22″、北緯40°29′55″①由孔雀河北岸乘飛機至古城遺址,其間有4條幹涸的大河床,河床兩岸密佈許多幹涸的河汊和水塘。這些自然遺址表明,古代的樓蘭,水利資源是比較豐富的。樓蘭城遺址就座落在和四條大河床的兩條分汊之間,這兩條河汊在古城以東16公里交匯,然後再注入低窪的羅布泊。這裡地勢西南東低。在樓蘭城郊西北至西南2~3公里處,發現大片枯朽的胡楊林,有的枯乾合圍達2米多。在城址東北部也有成片的枯樹林。可見古代這裡的植被是比較好的,這些樹木是當時城市建築的好材料。
2、史前人類活動遺物
&;nbsp;&;nbsp;&;nbsp;考古隊在城市中和城址附近調查時,發現和採集了許多細石器標本。從製造技術上分,有打製的,有琢制的,也有打琢兼施的;從形態用途上分,有石核、石葉、石核式石器,琢背小刀、刮削器、錐鑽、石鏃、石矛等;從色相質地上分,有灰綠、黃褐、絳紫等玉髓,也有燧石質。此外還有磨製石器。這說明,早在新石器時期,樓蘭地區就有人類在活動,如果將這些石器標本與解放前斯坦因、博格曼等人在孔雀河下游三角洲中其他地點蒐集的石器標本比較,無論數量、還是形狀質地,這裡的都顯然居於突出地位。由此判斷,這裡應是本地區遠古居民的重要聚居點②。他們的活動,為以後此地城鎮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3、城市範圍與結構
&;nbsp;&;nbsp;&;nbsp;由於千百年來,主要受強勁東北風的侵蝕,古城與附近環境一樣,變成了破敗不堪、高低不平的“雅爾丹”地形③。古城城牆就混雜在這種風蝕臺地中。古城基本呈正方形,按其復原線計算,東面長米,南面長329米,西北兩面各長327米,總面積108240平方米。由於南北兩邊的城牆比較順應東北風勢,故相對儲存得較多一些。北城牆僅東西兩端還殘存一些,東瑞殘長約35米,殘寬約米,殘高約22米的缺口,缺口兩面暴露出至米不等的板築夯土四層,此缺口似為北城門。東城牆保留較少,只剩兩段,中部偏南一段長約20米,寬約5米,殘高約米,有厚米~的夯土四層;靠東南角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