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網找工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茨威格生逢亂世,這種不幸常常會造就文學大師,知識分子總是能在紛亂混沌中發出指路的光芒。另一方面,與社會的險惡相反,茨威格有幸生活在當時歐洲文化的中心維也納。幾十年中,貝多芬、莫扎特、約翰·施特勞斯父子、李斯特、肖邦在那裡生活和活動,群英薈萃,人才雲集。茨威格生長於維也納一個猶太富商的家庭,父親經營紡織業發家致富,母親出身於金融世家,屬於奧地利上層社會。在十六歲那年他發表了最早的詩歌,從此便踏上了通向大師的道路。
實際上韓裳對茨威格早就有了相當的瞭解,研究弗洛伊德理淪是她的研究生課程,也是她的個人興趣,而茨威格算得上是在所有的小說家巾,把弗洛伊德理淪應用得最得心應手的一位。
茨威格是比弗洛伊德稍晚的同時代人,早在維也納時期,茨威格就拜訪了這位“偉大而嚴肅的學者”。兩人是好朋友,彼此一直有書信往來,在一起探討過許多問題。弗洛伊德在提出精神分析學說之初,備受非議,被學術界嗤之以鼻。在那樣的歲月裡,茨威格卻盛讚“不只是一個觀察者,而且是一個毫無同情心的明察秋毫者。……如果說尼采用的是錘子,那麼弗洛伊德整個一生用的就是這把手術刀在進行哲學思考。”
這樣的推崇本身就說明了茨威格對弗氏學說的深深認同感,從小說到人物傳記,這份認同幾乎在他每一部作品裡都留下了烙印。他不僅重視探索精神世界,更是多次描寫夢、潛意識、性幻覺等傳統文學很少涉及的領域。
就“激情”主題而言,在茨威格之前的不少作家都曾以此為題材。比如狄更斯筆下,那個為了自己所愛的人,甘願替情敵慷慨赴死的人道主義英雄卡爾登;巴爾扎克作品中,那個由於貪婪嫉妒而激起邪惡激情的邦斯舅舅;司湯達更是立專著論述那種修女似的激情之愛……與他們相比較,茨威格筆下的激情顯然呈現出了不同的特點。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他作品中反覆出現的心靈激情是帶有精神分析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