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網找工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個短篇裡的主人公是生活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歐洲的一位交際花,因為一次小事故,使她得以有機會重新回到樸素的鄉村姑娘的狀態,找到了她的春天和愛情。
實際上費城並不覺得這篇小說有多好,那些華麗的詞藻和散發著春日慵懶青草氣味的故事一點都沒法打動他。他放下書,站起來,在書房裡踱了幾圈。
大概,不是茨威格的小說不好,而是他始終不能讓自己安靜下來,進入茨威格的小說世界吧。
費城對自己的定力感到失望,可是沒辦法,那個揮之不去的夢魘總是盤踞著心裡的某個角落。
或許真的需要心理輔導呢,他想起看過的一些香港電影,那裡面擔任心理諮詢師的全都是妖嬈的美女。記得有一個梁朝偉主演的片子,女主角就是心理醫生,有著長腿和電眼,由陳慧琳扮演。韓裳的腿也很長,眼神也不錯,但不是媚,而是犀利。她似乎隨時準備著,要和別人來一場論戰,讓別人在她的觀點下匍匐。
這樣神遊了一小會兒,他反而覺得安心了些。但他不準備立刻接著看茨威格,而是坐到了電腦前。小望:
你好,你去德國已經快一年了吧,一直都沒有聯絡,不知你過得可好。或許你聽說了,我叔叔去世了,最近忙得焦頭爛額。
我碰到了一些事情,可能是麻煩。具體的以後有機會再詳說,眼下有一件事,請你務必幫忙。
你在德國,不論是上德語因特網或者去圖書館,有幾個人的資料,需要查一下。
首先是三個演員,應該是上世紀初去世的,請查一下是否有這三個人,去世的確切年代,以及去世的原因。
1。阿達爾貝爾特·馬特考夫斯基(AdalbertMatkowsky),應是德國人。
2。約瑟夫·凱恩茨(JosefKainz),奧地利人。
3。亞歷山大·莫伊西(AlexanderMoissi),奧地利人。
還有一個人,可能難查一些,我這裡查不到他的原名,中譯名叫阿爾弗雷德·貝格爾,可能擔任過維也納城堡劇院的經理,有男爵爵位。
這對我來說很重要,查到了請立刻回覆我,謝謝。
費城2006/10/31
費城移動滑鼠,輕輕一點,很快就看到成功傳送電郵的視窗彈了出來。
韓裳正在看書——《昨日的世界》。
這本是三聯書店版的,裝幀不如費城買的那本漂亮,是費城走後,她在家門口的打折書店裡買到的,價格要便宜不少。
她看得很快,其實她以前看過這本書,當時並沒有特別留意費城指出的這些段落,只當作是一宗異聞,看過就忘記了。
或許每個人在看這本回憶錄的時候,在這一章節都一笑而過,不會當真。只有費城笑不出。
她已經飛快地把全書瀏覽了一遍。除了“我的曲折道路”這一章,茨威格在任何別的地方,都沒冉提到過他的戲劇創作,以及這一連串神秘死亡。
這本回憶錄,是茨威格回顧自己作為一個奧地利人、猶太人、作家、人道主義者、和平主義者所經歷的十幾世紀最後及二十世紀最初的數十年。就像緩緩播放著一部歷史幻燈片,講述個人見證的歷史大事件中的一些小細節,社會各種思潮的劇變,以及自已所分析的兩次世界大戰的遠因和近因。名為自傳,其實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茨威格扮演的是一個旁觀的解說員身份,極少會把筆墨花費在只對他個人有意義,而與整個世界無關的事情上,遵循這樣的原則,他給自己的婚姻和兩任妻子的總篇幅不超過二個字。可是,他卻用數千字講了一個“鬼故事”,顯然,這一連串的事件給他的震動太大,讓他冉怎樣剋制,都無法不提上一筆。
韓裳把《昨日的世界》合攏放到一邊,先前泡的茶已經涼了。
她喝了一口,茶濃得發澀。她要在咖啡裡放大量的糖,可是茶卻:喜歡泡得很濃;她睡眠不算好,卻又愛喝濃茶。這很矛盾,但人就是矛盾的動物。
她需要收集足夠的資料,然後才能進一步地分析。可以想象,如果最終可以證明,藝術竟然會對人產生這樣恐怖的影響,將要引起多麼廣泛的爭論,甚至衡量藝術的標準都會改變。從來沒有人系統地對這方面做過研究,現在就讓她從茨威格做起。
在G00GLE中文版裡輸人“茨威格”,搜尋到了超過十六萬的相關網頁。最有用的相對會集中在前一百個,韓裳往茶里加了些熱水,坐在電腦前一頁頁點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