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立了類似法國的社會福利保障,中國人是否也會變得貪玩起來了?是否也想浪漫一把,一直把錢花光為止?我對這樣的答案沒有任何把握。一向被指責個人主義思想嚴重的法國人,卻十分看重家庭生活,最講究下班後在家中同子女家人共進晚餐。而熱愛生活和家庭的國人,即使是節假日,為了獲取經濟上的好處,得到加班的雙薪,恐怕都會心悅誠服地加班加點。當來巴黎的國內代表團常常向我抱怨週末法國人把他們放在旅館裡不聞不問時,殊不知從北京回來的法國朋友也在向我訴苦,說他們週末也得不到自由,中國主人連他們在北京會朋友,辦私事的時間也不給。法國人恐怕至今也沒搞懂,為什麼中國主人週末不陪自己的家人,非要出來安排那些不受歡迎的社交活動,甚至要親自從早陪到晚?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不可思議的中法文化差異(2)
法國人愛好社交,善於交際,愛聊天。這點與我們中國人很像,我們叫“侃大山”,天南地北,侃得雲山霧罩。侃的話題可以是吃,也可以是文化,國際政治,喜歡替古人擔憂。世界各個角落的事,沒有不關心的。說起來還經常慷慨激昂,但往往是說完即完,頗有咱們北京人“不說白不說,說了也白說的”的瀟灑勁。但與法國人一起的社交場合,同胞們往往不很自在,語言障礙、話題不投機都是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還是文化差異。孔老夫子有關君子“欲吶於言”的古訓和“禍從口出”的忠告不絕於耳。即使創業,各位也要“悶功大發財”。家長教育孩子要聽話,老師誇學生還是老實聽話。至於愛說話者,中文形容詞尤其多,但褒義的很少,什麼“油嘴滑舌”、“巧舌如簧”,或者“此人能說”,言下之意,此人“光說不幹”,還是一句貶義詞。這種從文化上對交流的過於謹慎,常常使一場有意思的晚會索然無味。或者走向另一端,各扎各的堆,中法開起小組會。這樣生動的事例還使我不由地想起自己在法國短暫的留學生活。在我們班上,歐美、非洲甚至印度、孟加拉等南亞發展中國家的學生都爭相發言、討論或提問,惟獨來自中國,還有日本和韓國的同學悶頭不語記筆記。遇有不明白的問題,上課不提,下課以後圍著老師提個沒完,弄得老師抽支菸的時間都沒有。這種有趣情況同樣反映在一些外事場合。法國人喜歡在大庭廣眾說話,在國際會議上,只要有法國人,他總要說話,深恐別人將其當啞巴,而同胞們一般不愛提問題。如有問題,也是喜歡茶歇時個別提。我想,這也是傳統文化的影響。
中國的集體主義VS法國個人主義
由於不同的文化背景、國情和管理理念及管理體系,中國人靠集體,法國人靠個人。有許多國內朋友對我說,法國人是世界上最大的個人主義國家。來到法國,你最大的感覺就似乎自己掉進了個人主義的汪洋大海。
法國人從文化上強調自我,追求個性解放,人人號稱是哲學家笛卡兒的信徒,“我思故我在”。因此,個性在法國文化中十分重要,無論是人還是事物,沒有個性將失去其存在的價值,換言之,就將得不到尊重。最典型的例子是法國的建築,一個地區一種風格。在巴黎,你隨便走在哪條大街,沒有一幢建築是重樣的。在這種強調個性的文化中,強調一致,統一思想是很困難的。在與法國人溝透過程中,特別在向學生演講和接受提問時,你要想讓法國同學接受你的觀點,最好的方法先反駁他們的觀點,然後再引出自己的觀點。在法國,人人愛爭辯,喜歡標新立異,電視上、議會里的辯論常常近乎吵架。就是在家中,辯論也是家常便飯。我有時應邀去朋友家做客,席間來賓中只要有位提到某個問題,立刻引起爭論,飯桌上大家各抒己見,互不相讓,爭得面紅耳赤。這種爭論可以發生在客人與客人之間,也可以在客主之間。這種爭論在中國人看來是無謂的,其激烈的程度極具殺傷力,在中國肯定會影響今後人與人的關係。出於中國人的本能和革命大團結的需要,我會急得忙打圓場,說一些中庸的話。然而,無論賓客是誰,對晚會的評價都取決於晚會的話題,特別是由話題所引出的爭論。若干年後,朋友在一起還能記起當初的爭論,但肯定已沒有人還能想起我那番和稀泥的話……
中國現代化的歷史剛開始,上下五千年文明,封建歷史漫長,孔孟思想既是官方哲學,也是人們的一種思維定式,凡事求正統,要保持一致,特別是要與強勢機構和人物保持一致。除春秋戰國的短暫歷史時期,中國基本上是沒有文化多元的傳統,思維模式相對較簡單,惟官方馬首是瞻,而法國18世紀的啟蒙運動、法國大革命早就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