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美國律師協會期刊》( ABA Journal )中影印下來保留至今的多篇文章。有《開辯陳述——給陪審團講一個印象深刻的故事》、《找對劇本——訴訟律師須置案子於令陪審團信服的模式》、《對著腳開火——某些明知會受傷還扣扳機的律師》 、《給人深刻記憶——準確的遣詞使陪審團清楚地瞭解你的案情》 、《養成習慣——有說服力的盤問需要練習、練習、再練習》、《離開主題爭論——扯得太遠使律師陷入麻煩》 、《遠離陷阱——特別是自己設下而不自知的陷阱》等。這些都是寫給訴訟律師看的有關訴訟技巧、策略的文章。
人們常說案件本身的要件很重要,也有人說律師的水平更重要。事實上,在很多美國法庭的案件審理實踐中,律師的水平、在特定的案件中採用的策略技巧對於影響案子的裁決是至關重要的,有時甚至比案件中的事實更重要。這也許就是為什麼有些案子在平頭百姓看起來是明明白白的,但是最後的判決結果卻大相徑庭、使人大跌眼鏡的原因。
在美國的法庭上,律師最重要的工作是要說服人,所以,說話的語氣、語調,在法庭上的表情、表演,都會對案件的結果產生很大的影響。法庭上的“演講”與寫文章不同,要憑感覺,要懂人,要了解人。因此,律師不但要懂法律,還要懂得很多技巧、策略,要知道沒有法律知識的平頭百姓組成的陪審團是怎麼想事情的,要知道怎樣引導陪審團按自己的思路走。所以,有人說,在美國,好的律師除了懂法律,還要懂藝術,要像藝術家、演員一樣會表演。這就是為什麼除了閱讀案卷以外,高倩還要研究《美國律師協會期刊》裡的那些指導性文章。
一個週末兩天,在氣氛緊張的法院大樓,我混在幾百名西裝革履的“律師”中,跟著女兒的賽程,一會兒上樓,一會兒下樓,換了一個又一個法庭,坐在旁聽席上,稀裡糊塗地聽了一場又一場庭審比賽。
比賽結果出來了,很遺憾,與去年一樣,還是隻得第九名。女兒可是抱著很大的希望得第一、進入全國比賽的呀。回家的路上,大家都不言語,安慰是沒有用的,雖然才17歲,但她已經不是孩子了。想到她在法庭上,幼稚的臉上努力裝出大律師的莊嚴,我真不知該說什麼好。
我只能在心裡努力地安慰她和我自己:全隊十幾人,沒有一個隊友的父母是律師,既無家庭潛移默化的影響,也無法得到足夠多的技術上的強化指導;在平靜的小城居住,無法到大城市的###院觀摩複雜的案子;全得州每年4 500人,200多個隊參賽,得了第九名,這樣的戰績,不算登峰造極,也可以阿Q式的自我安慰一番了。追求完美很好,不過,作為一個立志學法律、當律師的人,挫折也是絕對必須經歷的。
在法庭比賽中,除了法律知識、法庭技巧外,女兒還學到很多的東西。比如,這個案例的編寫者們,利用名著和大獎影片中感情深厚卻關係複雜的母女角色,使母親成為物慾社會中可能的滅絕人性者。這可以讓對法律有興趣的高中生了解到,在一個看似簡單的、順理成章的事情背後,也許還會有更加複雜的背景和隱情;除了培養他們律師式的複雜思考外,還希望喚醒年輕人對社會家庭倫理道德問題的深刻思考。這個比賽之外的收穫,不是名次可以衡量的。
。。
走進法律(3)
可以看出來,高倩對模擬法庭比賽確實下了很大的工夫。在高中時期參加這些比賽,使她對律師工作的性質、狀況以及種種細節有較深入的瞭解。在那期間,由於對法律的興趣,她還閱讀了一些有關的書,讓她有機會進一步思考,自己的興趣是否真在這裡,是否適合做這個工作,是否能夠將它作為今後若干年甚至長期的事業。這一點,對於不僅僅只是為了滿足溫飽而求職就業的新時代的年輕人是非常重要的。
16歲走進法庭,參加少年法庭的工作,參加模擬法庭辯論比賽,整整兩年的時間,讓她在進入大學以前就有了對法庭審判的親身感受。為了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高倩在庭外下的工夫確實不少。對法律,她如痴如醉。她,已經走進了法律。
根據這些體驗,她可以用充足的時間對自己的人生規劃做深刻的思考。這兩年從感受法律、體驗法律,及至走進法律,對法律的瞭解和親身體驗,我感覺,學法律當律師這個志向已經深深地烙進了她的心。這樣的工作,這樣的工作環境,這樣的工作節奏,這樣巨大的壓力,這樣緊張的生活,不就是自己的理想麼?這正是她真正的人生追求和渴望!
電子書 分享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