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ossorigin="anonymous">

敏兒不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中華民族的心靈。

災難使人們頓悟了生命的珍貴!

我們先祖在傳統孝道中倡導珍重生命的教育,在21世紀初年的中華大地開始變成現實。雖然我們承受著巨大的傷痛,但是,我們卻接受了一次亙古未有的尊重生命、以人為本的深刻教育。

我們期盼在推行現代孝道教育的同時,能夠培育出一大批“生命衛士”!

(三)孝道必須情理相融

傳統孝道具有情理相融的特點,這表現為兩個方面:其一,是指人的理性與感情的融合;其二,是指“法理”與“人情”的融合。

理性與情感結合。孝道教育中的情理相融,可以有效抵制社會功利思想對人們道德的侵蝕作用。功利心往往會泯滅人的善良天性,儒家提出了“慎終追遠,民德歸厚”①的主張,以求孝道教育能夠克服功利心的干擾,養護人性的理智與情感。當代史學家錢穆指出“慎終”和“追遠”都是禮制,是古代先賢追念祖先功德的理性認識,儒家其所以要倡導這種禮制更有其深意在:“儒家不提倡宗教信仰,亦不主張死後有靈魂之存在,然極重喪祭之禮”②,因為這種禮儀能夠表達人們對於死和生的一種純真感情,體現孔子所倡導的仁心與仁道。錢穆認為,孔門經常用孝道教育來“導達人類之仁心”。這種喪祭之禮,對死者不可能有實利可得,對於生者也不可能獲得任何酬報,這種禮儀活動有可能“超於功利計較之外”。如果對死者尚有懷念的仁心,可以推想,對於生人當然就更不會違背仁德了,充分肯定了儒家孝道教育注重培育人類仁德情感的旨意(至於今人借喪葬擺闊、散佈迷信思想等,則與原始儒家的初衷大相徑庭)。事實上,情感是人性的重要體現。儒家極端重視真情實感的教育作用,這是儒家教育獲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宋代著名儒家學者、教育家陸九淵,曾經為喪祭禮制賦詩道:“墟墓興哀宗廟欽,斯人千古不磨心。”意思是說,人們面對埋葬先人的墳墓所湧動的深沉哀痛,以及在宗廟中所表現的對先祖真誠的崇敬之情,這是人類最為珍貴的、綿延千古不曾泯滅的良心啊!

《論語·為政》篇記載:“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孔子告誡弟子子游說,沒有對父母一片敬愛之心,與人養犬馬又有什麼區別呀?表明供養只是功利的,敬愛才是情義的,而情義無價!儒家倡導的孝道,具有情與理相融的特點,有助於使兒童儘早地理解愛,學會愛。在一定程度上能抑制功利主義對人的侵蝕,淨化人們的心靈。

根據孝道情理相融的特點,自古以來,有識之士都重視發揮其“傳遞愛”的作用,倡導推己及人,喚醒民眾內心骨肉深情的天性,致使民心歸於厚道,將愛心從家庭內部傳遞到整個社會,使社會風氣充滿溫馨。1935年上海聯華影業公司拍攝了電影《天倫》,透過一個家庭悲歡離合的故事,提倡將一己、一家的愛推廣及於全人類。由著名音樂家黃自譜曲的主題歌——《天倫歌》,謳歌了中國古代聖賢所推崇的大同博愛思想。歌中唱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捨己為人無薄厚。浩浩江水,靄靄白雲,莊嚴宇宙亙古存。大同博愛,共享天倫。”弘揚了傳統孝道由個人親情達於大同博愛、實現人類共享天倫之樂的美好理想。這首歌曲,曾經感動過幾代學子,昭顯了傳統孝道思想情理相融的感人魅力。

法理與人情結合。《論語》記載,“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①意思是說,子女侍奉父母,一旦發現父母有過失,應當委婉地勸諫,把自己的意見表達清楚,如果父母不聽,還應當照常恭敬,不要違逆,等待機會再勸諫,雖然如此操勞憂心,也不要對父母有所怨恨。孔子的這段教誨,是孝道中法理與人情相相容的一則典型。父母有過失,按照法理當立即處置。做子女的,應當遵從法理,不要使父母觸犯法規,所以負有勸諫的義務。但是,倫理關係,不同於法理關係,做子女的不是直接的執法人員,他們與父母還有親情在,因此,採取的方式就不同於執法那般強硬,而應委婉,且有耐心,既不要使父母犯法,又不要傷害人倫感情,使自己陷於不孝,故而,需要“又敬不違,勞而不怨”,這就是孝道中法理與人情相融的體現。這種做法,往往能夠使犯有錯誤的父母心服口服,起到僅用法理收不到的效果,而且,有助於社會的和諧發展。回想奉行“階級鬥爭”為綱的歷史時期,曾經發生過多少子女與父母決裂的慘痛事例,使整個社會陷入“情感危機”,人們備受“人性創傷”

遊戲競技推薦閱讀 More+
娛樂圈利益門:明星的秘密

娛樂圈利益門:明星的秘密

浪劍飛舟
遊戲 完結 54萬字
黯神殤

黯神殤

淋雨
遊戲 完結 100萬字
輕書流年

輕書流年

貓王
遊戲 完結 24萬字
金瓶梅

金瓶梅

老山文學
遊戲 完結 80萬字
洪荒之齊天至尊

洪荒之齊天至尊

攝氏0度
遊戲 完結 43萬字
不二頑妃

不二頑妃

閻王
遊戲 完結 44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