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兒不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寫下這本日記的初衷是留給我自己的。我擔心往事如煙,會淡忘這些不堪回首的日子與情感,想把自己對母親的懷念永久地留存下來。
2007年5月13日——“母親節”之前,大連人民廣播電臺的節目主持人王小偉,為了做奉獻給母親節的專輯節目,懇請我把日記借給她摘錄部分段落,並承諾絕不透露作者的姓名與母親的有關病況。我考慮再三,才同意了她的懇求。這期互動節目播出後,讓我受到了巨大的心靈震撼,想不到那麼多人收聽了節目,也想不到有那麼多少年哭訴自己的良好祝願。
從聽眾的反饋中,我頓悟到:世界上有一種最美的聲音,那就是母親的呼喚(但丁語)。同樣,人世間也有一種最難以彌補的遺憾,那就是未能報答的孝心!
從那一時刻起,我覺得這本日記是為了那些未能盡孝和未能表達遺憾心情的天下兒女們代言,因為每一個人都有一份對母親的深情。誠如作家大仲馬所說:“母子之情是世上最神聖的情感。”“母愛勝於萬愛”(莎士比亞語)。我要把一個兒子對母親的崇敬與追念抒發出來,要把母親對兒女的慈愛和奉獻記錄下來。
這本日記沒有構思,沒有斟酌。它像感情和淚水一樣的自然流淌,不假雕飾,不掩瑕疵。為的是保留那一分真情,一分實感,一分追思,一分遺憾。
最後,衷心地感謝那些對母親表達敬意和給我鼓勵與支援的親朋摯友,是你們的真情與期待,讓我有勇氣把個人的日記付梓示眾。同時,也真摯地感謝為這本日記出版付出辛勤勞動的出版社的編輯和領導。值得一提的是,我與重點圖書編輯室的吳立平和周顯軍兩位資深編輯素昧平生,從無過往。但是,面對這樣一本日記,他們在最短的時間裡用熱淚與真情完成了書稿的編輯工作,去實現一個共同的心願——把這本日記獻給母親節,以昭示天下的兒女——讓孝心不再等待! txt小說上傳分享
書評:梅汝莉——對傳統孝道現代價值的思考
“國學熱”的出現,是孝道教育升溫的一個重要原因。不過,倡導孝道的動機卻各有側重:有人認為孝是人倫之始,是中國人傳統美德和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突出的特色,應當加以弘揚;有人則出於對當前種種不孝敬老人現象的義憤,企盼提倡孝道來呼喚人們的良知;有的人則是因為老齡化社會正在向我們走來,希望藉助孝道來解決這一社會難題……
但是,歷史已經離開產生孝道的農業社會越來越遠了,僅憑社會直覺性的感悟倡導孝道,是難以使這個曾經獨步天下的中華文明之果,重新煥發生機的。我們必須從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高度,對孝道進行嚴肅的科學研究,促進我國傳統孝道向現代轉換,賦予它鮮活的時代精神,使孝道教育能夠“推得開”、“行得通”,從而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精神文明建設的內涵。
正鑑於此,我開始主持撰寫有關孝道教育的書籍。近日,收到了何慶良博士用淚水與真情寫成的《孝心不能等待》一書,並且閱讀了部分讀者對該書動情的評說,又獲悉該書即將再版……我國廣大民眾人文精神的復歸,使我這個幾十年來長期從事傳統文化研究的教育工作者深受感動,進一步認識到研究傳統孝道的必要性。
那麼,我國傳統孝道的精髓是什麼呢?
從“孝”的源頭可知,它是理順家庭人際關係的產物。孝道最初著眼於理順“長幼”關係,何慶良博士對“孝”字的理解是對的。我藉助著名金甲文專家康殷的研究,證實他個人理解的正確性①。金文和甲骨文的“孝”字均由兩部分組成,上部是“■”字,是甲骨文的偏旁,寫作■或■,其圖形大致是■。“■”字,也是金文的偏旁,寫作■或■。甲骨文和金文都描繪的是這樣一個老人的形象■:“頭髮松白,體態龍鍾,伸手扶杖或兒童”。“孝”字的下部為“子”字,甲骨文寫作■、■、■或■,金文寫作■、■或■。甲骨文和金文都描繪了這樣一個小孩的形象:■,這個“子”字不僅表示嬰兒,也“代表少年人形”。康殷考釋,金文中的“孝”字寫作■或■,“像‘子’用頭承老人手行走。用扶侍老人行走之形以表示「孝」”,他還繪圖展示“孝”字:■。康殷的考釋,從“孝”字的源流上告訴人們,“孝”作為倫理觀,表述了晚輩與長輩的人倫關係,這是毋庸置疑的。而且,金文的“孝”字,還凸現了行孝的情態:老年人彎腰駝背、體弱力衰,而下面的“子”則著力支撐著老人。從“孝”字的結構還可知,“子”還受著“老”者的呵護與引領。“老”與“子”合一,便賦予“孝”包含的是血緣親情的長幼關係,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