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 (第2/4頁)
丁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限的激勵作用,後代有志之士莫不以此自勉,獻身理想,百折不回。他們的獻身實踐,又為這句話增添了許多光芒。
(二)
長沮、桀溺①耦②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③焉。長沮曰:“夫執輿者④為誰?”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曰:“是知津矣!”問於桀溺,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曰:“是魯孔丘之徒與?”對曰:“然。” 曰:“滔滔⑤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⑥?且而⑦與其從辟人之士⑧也,豈若從辟世之士⑨哉?”耰而不輟⑩。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微子》第一八·六)
章旨
記孔子答隱者之所譏,而述己志。
註釋
① 長沮桀溺楚國二隱者之名。
② 耦通“偶”,並也。
③ 問津問渡口之所在。津,渡口。
④ 執輿者在車上執轡的人。本是子路駕車執轡,因下車問路,故由孔子代替。
⑤ 滔滔比喻紛亂的樣子。
⑥ 誰以易之將和誰來改變此種局勢。以,和下文“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丘不與易也”諸“與”字同義。
⑦ 而汝也,指子路。
⑧ 辟人之士指孔子。因孔子周遊列國,相繼離開魯、衛、楚等國。闢,通“避”。
⑨ 辟世之士避世隱居的人,桀溺自謂。
⑩ 耰而不輟謂繼續覆蓋種子,也不告以渡口所在。耰,音yōu,以土覆蓋種子。
憮然悵惘失意的樣子。憮,音wǔ。
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此句承上句省略“同群”。意謂如不與世人同群生活,那麼要跟誰相處而生活呢?徒,輩。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言天下如果太平,則我不必出來改變這種局勢。意指天下不太平,故欲以正道扭轉之。
析論
孔子懷抱濟世熱忱,一心救世,當他周遊列國時,途中曾遇到兩位耦耕的隱士,子路向他們問津,在一問一答的過程中,兩人對孔子率弟子碌碌奔波,而徒勞無功的行為,大不以為然,故明知是孔子門徒,長沮卻始終不肯告知渡口所在,還加以反諷。桀溺則不信孔子有能力改變混亂的政局,說完話便低頭工作,不理會子路。子路無奈返回,告知孔子此事。孔子深為感慨,認為人與棲息山林的鳥獸不同,不應逃避人世。
從這裡,我們可以發現兩種不同人生觀所表現出來的處世態度:隱者以為天下無道,政治黑暗,難以有所作為,因此高舉遠引。孔子則完全相反,“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說明了正因天下無道,所以必須挺身而出,以澄清局勢,造福百姓。如果說在天下無道,舉世皆濁的環境下,賢者為了潔身自好,而遁世隱居與山林鳥獸同群,那麼必然“小人道長”,天下將永遠處於“無道”中。(新浪讀書獨家首發)孔子棲棲遑遑地奔波遊說,正因不忍人民處於天下無道之中。從這章記載可以看到孔子的為人:只要是有利人民,合乎義理的,沒有不盡力為之奮鬥的。
論語卷·論人(14)
我們今日所身處的社會已有日漸混亂的趨勢,如果學習隱者孤高自清,獨善其身,當然也是一種人生態度,並不會犯科觸法,招致物議。但進一步想想,假如社會一亂,每個人都為了顧全自己,爭相逃避,不肯出來奉獻心力,那是不是太消極悲觀了嗎?我們大家既然是社會群體中的一分子,當然就負有社會責任,如果每個人都有孔子這種積極樂觀的入世態度,那麼我們的社會終究會充滿希望的。
(三)
叔孫武叔①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②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③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④,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⑤也。”(《子張》第一九·二四)
章旨
子貢讚美孔子之德,有如日月,並申辯毀謗者之不自量。
註釋
① 叔孫武叔姓叔孫,名州仇,諡武,魯大夫。
② 無以為言不要如此毀謗。無,通(毋),禁止之詞。
③ 逾超越。
④ 自絕自己絕棄於日月,比喻自己自絕於孔子。
⑤ 多見其不知量恰好顯示他不知量力罷了。多,適,剛好。
析論
弟子與孔子相處日久,親受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