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 (第1/4頁)
丁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不知而作,是憑空杜撰,是孔子所厭惡的。孔子以多聞多見而擇善從之,雖不及上知(zhì)(生而知之)之能創作,亦可算是次於上知的人。孔子的智慧很高,但行事謹慎,尤於創作一事,絕不妄作,自稱“知之次”,是自謙之語,這種穩健謙虛的態度,值得我們學習。
(六)
子曰:“莫我知①也夫②!”子貢曰:“何為③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④;下學而上達⑤。知我者,其天乎!”(《憲問》第一四·三七)
章旨
孔子慨嘆世人不瞭解他,因而告訴子貢,他是個不怨不尤、下學上達的人。
註釋
① 莫我知即“莫知我”,言無人能真切瞭解我。莫,沒有人,否定代詞。
② 也夫置於句末的語氣助詞。夫,音fú,此處表感嘆語氣。
③ 何為猶“何謂”,相當於“怎麼說”、“為什麼說”。
④ 不怨天不尤人不埋怨上天,也不責怪他人。怨,埋怨。尤,責怪。
⑤ 下學而上達下學人事,上達天理。
析論
《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說這段話時已七十一歲了,他從五十五歲起周遊列國,到六十八歲時再回到魯國教書課徒。他周遊列國的用意在宣揚自己的學說主張,希望有國君能夠用他,使他一展抱負,促進天下大同。但是各國國君以征伐為尚,都以孔子王道學說難見急效而未加重用。現在孔子七十二歲了(孔子七十三歲卒),天下依然混亂,他的學說依然不被採用,所以就發出了“莫我知”及“知我其天”的感慨。
孔子下學人事,人事有否(pǐ)有泰,孔子能安然處之,所以不尤人;孔子又上達天理,唯天理表現在人事上,有窮有通,孔子也能洞察它們,所以不怨天。有了這種豁達開朗的胸襟,縱然沒有人瞭解自己,對於自己又有何損?孔子之所以發出“莫我知”之嘆,乃慨嘆“莫我知”而“莫我用”,因為“莫我用”,所以孔子的政治理想就無法實現了,只好說“知我者,其天乎”啦!
問題與討論
1。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這種生活有什麼樂趣呢?
2。 “待賈而沽”和“待價而沽”有什麼不同,孔子為什麼要待賈而沽?
3。 讀了孔子自述諸章,你認為孔子是怎麼樣的人?
四、時人評孔子
以下三章記載隱者和孔門弟子對孔子的評論。隱者離群索居,不問世事,對積極入世、充滿憂世之心的孔子,不瞭解者居多,因此,讚賞惋惜者有之,冷嘲熱諷者有之;弟子對孔子的觀感,則因來自切身深刻的體會,對孔子充滿崇仰、愛戴之情。從這兩種不同的反應,我們一方面看到聖人之道弘大,故不易為世人知曉的現象,另一方面借正、反兩面的評述,更加彰顯孔子之為人。
(一)
子路宿於石門①。晨門②曰:“奚自③?”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憲問》第一四·四一)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論語卷·論人(13)
章旨
記隱者晨門之言,道出孔子積極救世的精神。
註釋
① 石門魯城外門。
② 晨門職司早晚啟閉城門的人,此處蓋賢人隱於守城門者也。
③ 奚自從何而來?奚,何。
析論
孔子博大精深的思想內涵、傳道濟世的抱負和使命感,在當時有人肯定他、讚揚他,但也有人揶揄他、諷刺他,他曾經一度在魯國為官,但不久便辭去,晚年為了尋找實現他政治理想的國君,帶著學生周遊列國。
其間,孔子曾語重心長地說:“知我者其天乎!”又有一次子路在石門外住宿了一夜,當他第二天入城時,管城門的聽子路提到孔氏,就說孔子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這一章所述重點即孔子這種積極救世的精神。“知其不可而為之”一語相當準確地表現了孔子當時的困境,及處於此困境中那不屈不撓的勇者形象,流露出當時人們對孔子的同情、瞭解,乃至讚佩、嘆惋的心情。
所謂“知其不可而為之”,“知”就是明察世態、洞悉政局。孔子並不是脫離現實的夢想者,但在“知其不可”之後,別人抽身而去,明哲保身,孔子則挺身而出,雖不能挽狂瀾於既倒,也要做一棵疾風中挺立的勁草,堅持自己的理想。這種精神給予孔子的政治實踐以獨特的光彩,也對後人有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