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 (第4/4頁)
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
絮,可別輕看,請記住,前邊有個“堪憐詠絮才”(第五回),後文有個“偶填柳絮詞”,都是呼應。“沾”,暗點雪芹的真名。此字單單出在“絮”的身邊,饒有意味。,總是與黛玉相連——如“一聲杜宇春歸盡,寂寞櫳空月痕”;“桃花外東風軟,桃花內晨妝懶”,俱是要緊眼目。而又與“絮”緊緊相伴,“詠絮”一回,湘雲先說“捲起半香霧”,寶琴後說“誰家香雪櫳”,這就更為重要了。
悟知了“”字在黛玉詩中的重要性,也就明白了《在蘇本》的“落絮輕沾撲繡”、“中女兒惜春暮”的文字是最正確的(它本是“閨中”),因為這“中”也就是“外桃花內人”的同義與呼應,這屬於“頂針續格”,是有意的重複與銜接——後文《秋窗》與《桃花》兩篇更發展了這個獨擅的音韻體格。
此詩的警策,在於思緒“推理”,層層遞進:一、柳絮榆錢來了,桃李無人過問了。二、桃李明年花可再發,而與花相似的女兒(這句才用“閨中”)卻不可“重生”了。三、今奴葬花,人謂我痴,然而異日來葬,“葬花人”者又有誰人?四、歸結一連串動人警句:“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至此,寶玉在山坡上聽見,不禁“痴倒”——即感情撼動得不能支援了!
怎麼叫做“兩不知”?可講得清楚?似可懂,似又不易懂。也許是說:花之落,人之亡,皆不可問。“不可問”原來用為感嘆而又不忍明言其不幸結尾的意思。我想,雪芹或亦此意。
“花落——人亡”,全書的總綱關目,亦即“千紅一哭”、“萬豔同悲”的象徵與註腳,前文後事血骨相連,呼吸相通,不是“兩回事”。
全篇用“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