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尚來了,觀音菩薩來了……其實來 的都是鬼仙,小事準,大事保險不靈。
這個“真人至妙,若有若無。彷彿太淵,乍沉乍浮”, 有些人讀了這些道書,把那一種境界當成自己已經修成功 了,身外有身了,這是大錯而特錯。這在道家叫做“左道之 流”,不算旁門。不過我經常說,不要看不起人,旁門也是 門,左道也是道。旁門是不走正門,走邊門。邊門雖然是偷 偷摸摸進來,後門也好、廁所進來也好,總歸進到這個房子 裡了。左道雖不是正道,是偏道,轉了大半天,最後總會轉 回來的。許多同學東學西學,我都鼓勵他趕快去學,左道旁 門給他東轉西轉,把他轉昏了,有一天清醒就回頭了。所以 這種書,讀到這裡很容易讀錯,特別提醒大家。
若有若無之後如何
正統的道家,“退而分佈,各守境隅”,什麼意思呢?你 修道到了 “金水相生”,氣脈差不多都寧靜下來的境界,那 個自性精神出現了,不是有個人影子,而是樣樣靈通了。怎 麼樣講法呢?我們還是引用禪宗祖師的一句話,百丈禪師 說,“靈光獨耀,迥脫根塵” 這個境界要來時,“靈光獨 耀”,不靠肉體;“迥脫根塵”,不靠六根。那麼同這個肉體 的關係呢? “乍沉乍浮”,若有若無之間的關係。這個時候你 怎麼做工夫呢?進一步,“退而分佈,各守境隅”,你要聽其 自然,四大歸四大,各歸本位,五臟六腑的氣脈動也好,不 動也好,你要搞清楚,你知道動的那個不屬於氣脈上面,然 後氣脈儘管讓它轉。自己呢? “各守境隅”,不管它,氣脈走
到哪裡都好。
然後到達什麼境界呢?我在《楞嚴大義今釋》裡有十幾 首詩,最後有兩句:“一笑拋經高臥隱,龍歸滄海虎歸山。” 各歸本位,讓它自然,是龍回到海里,是虎回到山林,這就 是“降龍伏虎” 了。道家所謂龍,有時候代表血,有時候代 表那個心念、思想。我們的妄念變化無常,捉摸不住的,這 是龍。虎代表氣,身體健康,慾念衝動了,老虎下山要吃人 了,很可怕,所以要“降龍伏虎”。到這個時候要“退而分 布,各守境隅”,就是“一笑拋經高臥隱,龍歸滄海虎歸 山”,佛學形容這個境界是“如如不動”。
所有東西方哲學研究完了,覺得佛學真高明,“如如不 動”四個字,沒有辦法換半個字。我們學佛的看到“如如不 動”,就把他看成死的不動了。不動不叫“如如”! “如”是 好像不動,再加一個“如”字,好像不動其實還是在動,動 而不動,不動而動,所以叫做“如如不動”,沒有講絕對 不動。
這個時候進一步,“採之類白,造之則朱”。在這個境界 上,氣脈已經到了家,穩定、充滿了,氣住脈也停了。這個 時候,真正的道家採藥的工夫來了。誰去採呢?是我自己這 個主人去採,主人者就是靈知知覺之性。這個時候,神、 氣、元精不能讓它散了,要把它凝聚。這個凝聚的工夫,在 佛學是第四禪舍念清淨;在道家是有收藏的意思,有股力量 把它吸收回來。佛學叫“攝”,就是把它抓回來,收攝回來, 這個就是採的作用,有點內斂的作用。“類白”,慢慢地寧定 下來,舍念清淨,這個就是丹了,好像一點靈光。
在密宗呢?到了這個時候,是真正的明點,不是觀想出 來的,是自然來的。就是道書上所謂“丹頭一點”來了,點 鐵成金,自己身心內外證到了。“造之則朱”,到這個時候要 做做工夫了,十月懷胎差不多已經快要過了,到了三年哺|乳 的階段,修道的人要閉關了,道家叫做“入闤辦道”,完全 進人關房。
道家的進人關房難了,要得“法財侶地”,“法”是要有 明師指點。“財”是要道糧,你要閉關三年、十年不定,雖 然可以好幾天不吃飯,但是總要吃的。“侶”是招呼你的人 很難,不能找普通人,這個人要懂得道,甚至他的道比你 高。你在關裡頭到什麼境界他看得出來,不該叫你的時候不 叫你,不該動你的時候不動你,這才能夠做道侶。“地”是 地點,到了一定境界要密不通風,冷氣是絕對不准許,在關 房中有時候是完全像死了一樣,所以修道這一條路很難走。 我們這樣吹吹牛的好辦,真修道慢慢鍛鍊,“造之則朱”,朱 就是紅色、赤色,並不是真變紅。那是說,最後鍛鍊成內外 有光,形容它像大太陽一樣。
功德圓滿脫胎換骨
“煉為表衛,白裡真居”,這個時候叫做“一粒金丹吞入 腹”,還不敢說“始知我命不由天”,還不一定,在這個過程 中還可能敗道,如果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