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 注意呀!這個“口”要開啟,必須要真正修道成功的老師, “方知其妙”。先宣告在先,我是假師,不是真的,他說天機 不可洩漏,我也很害怕有什麼天打雷劈、五馬分屍的。過去 好多次提到過,這個“口”是“上口”,大家自己回想起來 就懂了。
4
再看本文,“三者既關鍵”,這三個關鍵鎖住了,“緩體 處空房”,修道的人不要緊張,靜坐的時候一切放鬆,在一 個靜的地方,思想寧靜,歸到空的境界。“委志歸虛無,無 念以為常”,禪宗講的“無念”是《參同契》先提出來的, 當時佛教還沒有進入中國;禪宗六祖所講“無念為宗”,實 際上是取用《參同契》中的話語。這裡說“無念以為常”, 經常做到在無念的境界。“證難以推移,心專不縱橫”,修道 要求的是親自證到,這個不是理論,第一要做到“無念”,
“無念”做到了就是養性。下面告訴你身體不要緊張,一切 @丨放鬆,放鬆,從頭腦起放鬆,靜坐也好,平常也好,都要放 ^ ^ 松。尤其這個時代的人,眼睛、耳朵包括腦筋,六根都在緊 張。所以“緩體處空房,心專不縱橫”,是要專一,靜到專, 專到無念境界。
真人的優遊
“寢寐神相抱,覺悟候存亡”,這兩點很重要,睡眠的時 候,身體在睡,裡頭的元神還是昭昭靈靈,不昏迷。守到這 個訣竅,白天醒時不要把精神外漏,感覺內部這個元氣、元 精的生長,一點點都要清楚。換句話說,靜坐久了,內心的 感覺功能越來越靈明,就是這個道理。
再看註解:“此節,詳言潛淵守中工夫。耳目口三者, 既巳關鍵嚴密,一毫不洩。”三寶既然關起來了,“則我之真 人自然不擾不雜,優遊於深淵之中” 了,我們自己本有生命 自然在那個空洞的境界裡頭自在優遊,“此中空空洞洞,別 無一物,有若空房然”,這與禪宗所講“本來無一物,何處 惹塵埃”同一個道理,同一個境界。
“故曰,三者既關鍵,緩體處空房”,“空房”是抽象的 名稱,並不一定要關到一個房間裡頭,而是內心永遠在空靈 的境界中。保持這樣無念,靜到極點,當然要時間,三天、 七天,或是一百天,等到內在“先天一炁,原從虛無中來”, 空極了,身上的氣脈就通了。所以密宗、道家修氣脈,太用 意去修都不對。你有個反應有個感覺,那不是真,是凡精凡 氣,是普通的生理上的反應。這個真正元炁一來,氣脈剎那
之間同時都打通,那是真來了。這個真從哪裡來呢?從虛無 中來。你念頭思想越空到極點,感覺知覺越空到極點,所謂 真空生妙有,才有可能發生真炁從虛無中來。
所以修道的人“必委致其志,虛以待之”,在佛學講空, 要空到什麼程度呢? “至於六根大定,一念不生,方得相 應”,六根這眼、耳、鼻、舌、身、意大定,都不動了,感 覺狀態都沒有了,到這個境界才屬於靜。如果身上還在這裡 跳一下,那裡動一下,那完全是感覺,是你的意識在動。六 根包括身根,身體的反應在動,就是身根沒有大定,所以都 不是。要六根大定一念不生,方得相應。相應還不是完全, 是同靜的境界差不多而已。
再說無念
“然所謂無念,只是常應常靜,不出規中,非同木石之 蠢然也。”真正的所謂“無念”,我們曾經發過呂純陽的《百 字銘》給大家,上面說“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無念 不是什麼都不知道,什麼都不知道是大昏沉,不叫做無念。 真正無念是“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還能做人做事。 所以禪宗強調這個地方,修養要做到“於心無事”,能夠遇 事做事,心中沒有動念;“於事無心”,這就是真正無念。 “不出規中”,沒有跳出過圓明清淨這個圓圈。所以講“非同 木石之蠢然也”,不是變成木頭、石頭一樣,什麼都不知道。 如果以為那是無念,認為是得定,佛經叫你不要做這個工 夫,他生來世的果報是變豬。所以“常應常靜,不出規中”, 不同於木石的無知。
“無念之念,是為正念。正念時時現前,方可致先天一
炁,而有得藥之時。”長生不老之藥,祛病延年就是靠靜極
】而來。所以老子也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 觀其復。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覆命。”到 這個境界,先天一炁才來,這個氣脈就通。學密的人,這些 原理搞不清楚,拼命去修後天的氣脈,搞了半天白搞,沒有 成就,因為違反這個原理。所以真到無念,真到了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