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過十一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禮記
昏義》),諸侯一娶九女,大夫一娶三女,士一娶二女,庶民一妻一妾。自漢以來,帝王后妃之多,“晉武至於萬人”,“開元天寶中,宮嬪大率至四萬”,“隋大業離宮遍天下,所在皆置宮女”。元代刑法雖然規定有妻妾復娶妻妾者離之,但允許妾以一人為限(《元史
刑法志》),明律雖然規定“其民年四十以上無子者方準娶妾”,但一夫多妻畢竟是合法的。
相比之下,女子處於極不平等的地位。首先,對男子純屬虛誑的一夫一妻制,對女子卻嚴格地執行了。“父者子之天也,夫者妻之天也。(”《儀禮
喪服》)以夫為天,天固不可逃,夫固不可離也“。婦人以貞為行者也。(”《穀梁傳》)女子貞節要義,首在婦不二適。“得意一人,是謂永畢,失意一人,是謂永訖(”《女憲》),這就是女子在劫難逃的命運。其次,男子可以離妻,女子卻不可以離夫。古代有所謂“七出三不去”,都是由男方提出的,女子沒有獨立的經濟地位,因此沒有離夫的權利。再次,男子可以再娶,女子卻多數不可再嫁。古代天子諸侯不許再娶,死了后妃只是以一娶多女推上為補,後來這一規則被廢除了,《儀禮
喪服》上說:“繼母如母”,證明男子是可以再娶的。但是“夫有再娶之義,婦無二適之文”(《女誡》),“凡居父母喪及夫喪而身自嫁娶者,杖一百,命婦夫亡再嫁者,罪亦如之”(。《清律》)
我國舊式婚姻對婦女片面貞操的要求,經過宋明理學的加工,變得日臻完備、名目繁多“:節婦”,
歲前守寡至
歲後不改其節者“;烈婦”,夫死殉節或拒奸自盡者“;孝婦”,遵循三從四德、確有孝舅姑之行者;“貞女”,未婚夫死,哭往夫家守節者(即望門寡)“;烈女”,未婚夫死,聞訃自盡者“;孝女”,終身不嫁以事父母者。對這種現象魯迅先生曾譏諷道:“總而言之:女子死了丈夫,便守著,或者死掉;遇了強暴,便死掉;將這類人物,稱讚一通,世道人心便好,中國便得救了。大意只是如此。(”《魯迅全集》第
頁)自從出了因使者未持昭王符而寧願淹死不下漸臺的烈女貞姜,又出了因“傅母不至,夜不可下堂”而寧願在火中燒死的宋伯姬等,貞婦烈女層出不窮。修祠堂,立牌坊,一搞就是幾千年。封建道德已經從其本來意義中抽象出來,變成了一種固定的大量吞噬人類生靈的野蠻習俗。
總之,舊式婚姻關係是一隻生長在病態的社會之樹上的苦果,它給予人們的遠不如人們希望於它的那麼甘美,因為它並不是芳香的愛情之果,而是苦澀的經濟之果。
卷第
現狀
自從中國進入近代以來,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社會生產力有了巨大的發展,現代大機器工業給中國帶來的不再是舊時代那種所謂“太平盛世”的繁榮,而是對舊生產方式的整個基礎的撼動。從五四運動的啟蒙教育開始,我國人民進行了長期艱苦的鬥爭,在全國範圍內取得了反封建鬥爭的勝利。舊經濟基礎分崩離析,其上層建築也得到了初步的清算。公開的蓄妾和嫖妓已經在嚴厲的措施下完全絕跡,盛行數千年的買賣婚姻和包辦婚姻也終於在大部分地區特別是大中城市中銷聲匿跡了。在聚集了全國
人口的城市中,新的生產方式帶來了新的生活方式和社會關係,也帶來了婚姻動機、婚姻方式及婚姻道德的巨大變化。
帶來婚姻方式進步的原因首先在於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廢除。由於個體家庭不再是社會的經濟單位,“絕大部分耐久的、可繼承的財富生產資料
變為社會所有,而把這一切傳授遺產的關切減少到最低限度”。(《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卷第
頁)消費資料的私有雖仍存在,但它的一般來源是工資,數量極為有限,這樣,以產生合法子嗣繼承私有財產為目的的婚姻就喪失了其存在的絕對必要性;其次,生產的社會化程度的提高和社會服務事業的發展,使得婚姻不再是維持起碼生存條件的必要手段(夫婦作為勞動力的合作、喪失勞動力後靠子女撫養等)。人們的謀生手段對家庭的依賴程度少了,而對社會的依賴程度大大增加(教育、養老等),人們的生存方式從家庭本位向個人本位轉變的條件已趨成熟。
基於上述原因,我國城市居民已經基本上擺脫了舊式婚姻的沉重枷鎖,在較大程度上實現了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方式,基本上做到了自由戀愛和婚姻自主。根據筆者
年在部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