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再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本,一九一一年返回紹興,一九一七年來到北京,一九三七至三八年未能離開北平,以及一九四九年回到北平。不過這些都是後話了。
周作人此前一段生涯,說來無非尋常;但為人作文的特色,卻可從中找到不少端倪,而這總歸不離家庭、地域和時代等幾方面。他生於一八八五年一月十六日,字星杓,“櫆壽”的名字則系祖父所起,乃因得到報告孫兒誕生家信那天,恰巧有位姓魁的在旗京官前來拜訪。在《知堂回想錄》中,作者記述了有關自己出生的一種傳說,即“是一個老和尚轉世的”2;所寫《所謂五十自壽詩》之“前世出家今在家,不將袍子換袈裟”,講的亦是此事。周氏家族自明正德年間定居紹興,至他這輩已十四世。多年以後,周作人寫過一組《數典詩》,吟詠祖先事蹟,其中提到文王、周公、周處、周敦頤等人。他的祖父周福清,字介孚,進士出身,曾任內閣中書;父親周鳳儀,後改名文鬱、儀炳、用吉,字伯宜;母親魯瑞。他有一個哥哥,即前面提到的樟壽、樹人,比他年長四歲,後以筆名“魯迅”而為人所盡知;還有兩個弟弟,一個妹妹。三弟松壽,後改名建人,比他小四歲,也是中國現代史上的著名人物3。一八八八年,妹妹端姑與周作人同患天花;他情形好轉,未滿週歲的妹妹夭亡。一###八年,四弟椿壽因患急性肺炎而死,年僅六歲。弟弟的死尤令周作人悲痛,現存他最早的文學作品《有感》、《讀華陀傳有感》兩首古風,即系感逝之作。
周氏本為殷實人家,一###三年出了一件大事,就此衰落下來。“那年正值浙江舉行鄉試,正副主考都已發表,已經出京前來,正主考殷如璋可能是同年吧,同介孚公是相識的。親友中有人出主意,招集幾個有錢的秀才,湊成一萬兩銀子,寫了錢莊的期票,請介孚公去送給主考,買通關節,取中舉人,對於經手人當然另有酬報。介孚公便到蘇州等候主考到來,見過一面,隨即差遣‘跟班’將信送去。那時恰巧副主考正在正主考船上談天,主考知趣得信不立即拆看。那跟班乃是鄉下人,等得急了,便在外邊叫喊,說銀信為什麼不給回條。這事情便戳穿了,交給蘇州府去查辦,知府王仁堪想要含胡了事,說犯人素有神經病,照例可以免罪。可是介孚公本人卻不答應,公堂上振振有詞,說他並不是神經病,歷陳某科某人,都通關節中了舉人,這並不算什麼事,他不過是照樣的來一下罷了。事情弄得不可開交,只好依法辦理,由浙江省主辦,呈報刑部,請旨處分。這所謂科場案在清朝是非常嚴重的,往往交通關節的人都處了死刑,有時殺戮幾十人之多。清朝末葉這種情形略有改變,官場多取敷衍政策,不願深求,因此介孚公一案也得比較從輕,定為‘斬監候’的罪名,一直押在杭州府獄內,前後經過了八個年頭,到辛丑(一九〇一)年由刑部尚書薛允升上奏,依照庚子年亂中出獄的犯人,事定後前來投案,悉予免罪的例,也把他放免了。”4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周作人傳 第一章 一八八五(2)
一###四年冬,父親“病咯血,繼患水腫”,於兩年後去世,享年三十六歲。後來周作人說:“先君讀儒書,而感念時艱,思欲有所作為,乃卒不得志。日者嘗評之曰:性高於天,命薄如紙。”5在他的印象中,父親是個態度嚴正,見識通達的人:“他又說過,現在有四個兒子,將來可以派一個往西洋去,一個往東洋去做學問,……那時讀書人只知道重科名,變法的空氣還一點沒有,他的這種意見總是很難得的了。”6
魯迅以後一再談起,上述變故對自己打擊頗大;周作人當時年幼,又非家中長子,反應遠不如哥哥明顯。他所受到的影響,似乎更在其他方面。這裡要提到兩個人,一是祖父,一是大哥。祖父科舉案發,周作人和魯迅被送往皇甫莊外婆家避難,留下了最初的閱讀記憶:“我所記得的書頂早的是一部《毛詩品物圖考》。大抵是甲午年我正在讀‘上中’的時候,在親戚家裡看見兩本石印小板的《圖考》,現在想起來該是積山書局印的,覺得很是喜歡,裡邊的圖差不多一張張的都看得熟了。”7以後他愛讀此類書籍,如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陳淏子《花鏡》等;由此培養起對於自然名物的興趣,而這也影響到他的思想,即如其所說:“因為最初有這種興趣,後來所以牽連開來,應用在思想問題上面,否則即使為得要了解化中人位,生物學知識很是重要,卻也覺得麻煩,懶得去動手了吧。”8
一###七年周作人去杭州陪侍身陷囹圄的祖父,住在花牌樓時,接觸了祖父的妾潘大鳳,女僕宋媽,鄰居石家妻子餘氏,鄰居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