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落的滑翔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裡一路搖曳著走來,凝鑄成民族的人文精神,輝耀成河東的俊美華光。
中條之風,千古不變;蒲州之腔,百載不衰。鹽湖的滷水,撫育了千年華夏子孫;黃河的大浪,賦予了炎黃子孫的剛強。當我在舜帝陵前感受仁孝,當我在關帝廟尋覓忠義,當我站在中條山顛把《南風》高唱,當我沐浴鹽湖領略死海神奇,當我在普救寺裡久久地找尋愛情,當我攀上顴雀樓欲目千里,當我蹬上秋風樓瞻秦望魯,我才明白中華民族的千古綿長、歷萬載而不衰的真正緣由。
河東,壯美的河東,你是女媧補天遺落的一塊五色石,你是七仙女織就的一塊錦繡章,你是啞姑泉眼裡噴出的碧玉,你是黃土裡長出的白金。在你表裡河山的熱土上,繁衍著華夏民族最優秀子孫。你就像一隻唱著和諧之歌火紅的鳳凰,從大河之東躍起…
歷史河東,文化河東,千古一河東。 。。
安邑: 第一王朝的背影
眾所周知,中國第一王朝是夏朝,而夏朝至今沒有見證物,所謂不可靠。口口相傳,記錄在華夏人骨子裡的就是禹都安邑(運城)。走在運城,身在夏墟,每時每刻都為之遺憾。
安邑,戰國時期魏國都城,魏惠王31年時都城遷往大梁。秦漢時期為河東郡治所和安邑縣治所。安邑縣乃置於西漢,至北魏太武帝神嘉元年(428年),分為南北兩縣;太和十年(493年)北安邑縣治所東遷、並改名夏縣,至今不變;南安邑為安邑縣,50年前合併解縣為運城縣(今為運城市鹽湖區安邑辦事處)。 漢獻帝興平二年(195年)還曾臨時定都安邑,時近一年。
古安邑遺址稱“禹王城”其地稱禹王村,位於近山西運城東10公里處。至今尚有城垣殘跡,由於幾度興起,城址有年代不同的大、中、小三個城圈。大城屬戰國前期,地跨鳴條崗黃土丘陵和崗下平原,周長公里,作北窄南寬的梯形,牆基的寬度除西北城角有1公里的地段為22米外,其餘部分都是10—12米。大城的中部,又有周長3270米的正方形小城,牆寬5—6米,地勢高出周圍地面1—4米,可能是與大城同時建造的宮城,但尚未找到宮殿基址。至於將大城西南部圈起的中城 垣,周長6500米,則可能是秦漢時期作為河東郡治時修築的。
禹王城內滿布東周至漢代、兩晉時期文化層,其堆積厚度2…3米遺存極為豐富。出土的大量遺物有陶範、漢五銖錢等,尤以五銖錢泥範最為珍貴,有“海內皆臣, 歲豐登熟,道無飢人”十二字篆文方磚和獸首瓦當為同時期遺址中所獨有。一處遺蹟禹王臺,又稱青臺,為歷代祭禹之所,50年前毀於戰爭,留一夯土高臺,位於小城東南角,當地傳說為禹妻的望夫臺。它是國內現存戰國-秦漢古稱遺址中儲存最完整的一座,1988年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翻開歷史扉頁,就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黃帝族後裔的一支夏后氏在河東崛起,在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和私有制產生的基礎上,一次巨大的災難,讓我們的民族在中原地區進入了文明時代。一場彷彿由天而降的洪災遍及中原;夏禹治水成功的故事成為中華民族永不湮滅的傳說,藉助這次治水的成就,夏部落最後一位經原始社會推舉而出的部落聯盟領袖禹,開始向建立第一個中國奴隸制社會夏王朝的歷史程序前行。禹的威望和夏族較其他氏族先進的生產力都使禹成為事實上的各族首領。 對那些阻礙夏族發展的勢力如三苗,共工、禹都舉兵征伐。再也沒有什麼力量可以阻止他的腳步,世襲製取代“禪讓制”,階級文明社會取代原始文明社會的鑰匙就在他的手中,他正在揭開中華文明嶄新的一頁。
那一年,據說在公元前21世紀,距今4000多年,這個歷史性的轉變就發生在古老的夏墟安邑。安邑在黃河之東,位於晉、冀、魯、豫黃河金三角交會處,可謂是中華第一都。
中國的原始文明社會,是由許多血緣氏族部落組成的部落聯盟,各部落的首領組成類似議事會的組織,*推選出一位共同的領袖。他死後,根據他生前的提議,再*推選新的領袖,這便是史籍頗為稱道的“禪讓制”。居於河東堯、舜、禹,都是被這樣推選出的賢主。
然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特別是夏族部落耒耜的普通使用,水利設施的興修,原始天文曆法《夏小正》的制定和實行,都大大地促進了農業的發展。私有制理所當然地發展起來,呼喚著新的社會制度。而冶銅業的初步形成,更為新的文明社會的到來鋪下了物質的地基。
銅器的出現和使用,是人類史上有決定意義的大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