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受約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82年間實現了翻一番,而這主要靠的是社隊企業經濟。
有個事實須說明:蘇州社隊企業或者後來叫做鄉鎮企業經濟的發展,早於改革開放的1978年,是因為蘇州人民在計劃經濟時代早已對封閉式的統得過死的經濟形式厭倦了,他們一直在尋求新的生活和發展模式。這個時候,他們透過創辦社隊企業(鄉鎮企業)獲得了出路,也獲得了希望,得到了真正的實惠。於是一傳十、十傳百,社辦企業之風彷彿在一夜之間席捲蘇南大地……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第5章田埂上點燃的熊熊烽火(2)
在這階段的蘇州,有一個人格外引人注目,他是一個縣的領導幹部,他的嗓門和他那為了辦企業而發出的咄咄逼人的口號讓人激動、讓人敬畏!
他就是高德正,時任沙洲縣委書記。“我記得那是1979年,在縣裡召開的學‘兩橋’(指歐橋和塘橋)爭富裕的‘三幹會’上,高書記高著嗓門,他從頭到尾講的是解放思想、大膽冒尖的話題,直把與會幹部鼓動得個個心花怒放。而原先好多幹部思想僵化,不敢越雷池半步。有一回,港口鄉里開大會,我請人在主席臺兩旁寫了兩條大紅豎聯:‘聚精會神想富,理直氣壯抓錢’。那些村幹部一踏進會場,就懵了,有人驚叫起來:‘哎喲,誰寫錯了!’高書記作報告,時常揮動手臂,氣勢磅礴,震撼人心。尤其是他那富有思辨性、形象性和強有力的鼓動性語言,諸如‘政策一落實,小布衫全出溼’、‘窮不會生根,富不是天生’、‘小雞吃米,粒粒下肚’、‘社隊工業不姓資,治窮致富才姓社’、‘時候已到,只欠東風’等等,至今仍縈繞在我們耳際,激勵我們去開拓新業。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沙洲人的思想開化,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其後沙洲出落得如此秀美,思想解放是第一篇。”
“解放思想,使人們在貧乏的心田上播下了希望的種子,在荒蕪的沙灘上看到了綠意。在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制後,調整農村產業結構,請進姓‘工’的財神爺,大批青壯勞力走出田埂,登上了發展鄉鎮企業的歷史舞臺,主演了一幕幕既悲壯又激昂的活劇。鄉鎮企業異軍突起,使沙洲農村經濟發生了深刻而偉大的歷史性鉅變,沙洲農民的生活開始富裕、美滿、幸福起來。沙洲人有點神氣活現了。”一位“老沙洲人”用筆這樣記錄了當年高德正書記在沙洲轟轟烈烈搞鄉鎮企業的情形。據我所知,在其後的幾年裡,昔日被人瞧不起的沙洲全縣就有20個鄉鎮工業產值實現翻番,並冒出了塘橋、樂餘、南沙、妙橋等多個‘億元鄉’。歐橋、閘上、包基、巨橋、花園等‘千萬元村’,一顆顆新星冉冉升起。沙洲因此一時威震四海,成為蘇州地區的富足縣。
30年過後,當我見到高德正老書記,向他詢問這段激情燃燒的歲月時,老人笑了,深情地說:“我難忘那幾年的鄉鎮企業發展歷史。所謂的“蘇南模式”和“半壁江山”就是這麼出來的……”
這段歷史,我這個蘇州人也清晰地記得,那時正值我在故鄉讀書的中學時代。我的姐姐和那些沒有上高中的同學們,多數進了社隊企業,成為第一代拿工分的工人。
對於那一段歷史,我記憶很深的另一個原因是我父親帶頭辦了兩個隊辦企業,一是繡花廠,二是眼鏡廠。與沙洲相比,我的出生地常熟在辦社隊企業方面更有優勢。常熟的花邊在過去就有名,即使在“*”時,農村的婦女也沒有停止過這種賺錢的手工工藝。據說我們那兒在“*”時還能夠留那麼一個“資本主義尾巴”,是因為周恩來總理確定的“外交需要”——出口所用。但繡花邊不是社隊企業行為,它是有供銷部門代國家的外貿部門分包給廣大農村婦女的。
我父親辦的繡花廠其性質則是真正的社隊小企業,它是承接蘇州某繡花品廠的業務,直接由生產大隊辦的小廠。我知道的這個廠當時大約有三四十個年輕繡娘,她們大多數是各生產小隊按名額分配被選進去的,基本上屬於本生產大隊的那些手巧貌美的女子。那些能進繡花廠的青年婦女當時特別榮耀,因為她們可以不用整天背對太陽面朝黃土了,令沒能進廠的青年婦女對她們極其羨慕。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她們的收入比種田的要多,而且可以拿到部分現金,這在當時的農村算得上是一群腳不離土地、但卻不用曬太陽的“白領階層”了。
第5章田埂上點燃的熊熊烽火(3)
我父親還是另一個眼鏡廠的廠長,工人以男性青年為主,因為辦廠,我父親成了當時的“紅人”,十里八鄉的人都知道他的大名。最主要的是,這兩個廠子的收入很豐厚,父親所在的“先鋒大隊”真正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