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受約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了常熟乃至蘇州一帶的經濟發展比較好的先鋒大隊。父親說的“吳仁寶都來取過經”講的就是這個時候。
蘇州鄉鎮企業蓬勃發展的時候,我已經離開老家,踏上了從軍的征途。四五年後當我第一次探親回到故鄉時,中國已經進入了全面的改革開放年代。80年代之後的蘇州,我雖在異鄉,卻常常能聽說關於故鄉的一件件令人激動的事:比如第一支農民樂隊(後來有人將其搬上了電影銀幕),比如第一個“億元村”,比如第一所農民幼兒園等等,這在當時都是能上《人民日報》的大新聞哩!而這樣的新聞在我們蘇州地區,幾乎年年可以湧現出一大籮筐……
蘇州鄉鎮企業的發展,走的是集體經濟的富裕之路;集體富裕了,各種有利於農村、農業、農民的“三農”新鮮事便層出不窮。
那時,蘇州的廣大農村,可以說“無村不廠,無村不工”。三五個人也可以成一廠,幾十人、幾百人的廠子同樣隨處可見。
聽“蘇州老鄉”講,鄉鎮企業搞得最早最好的要算江陰和無錫人,“他們那裡起步最早,而且會用人——用那些過去下放到農村的城裡人,用這些親戚和朋友在城裡廠子裡工作的關係來武裝自己。”
這是什麼意思·
有人向我解釋:在解放初期的城市工商業改造和60年代國家困難時期,曾經有二三十萬上海、無錫、蘇州的城市居民下放到了蘇州地區的廣大農村。這些人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