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3/4頁)
標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表反對北洋軍閥政府的宣言,並幾次宣佈和北京政府教育部脫離關係。
由校長、各科學長和教授代表組成的評議會,畢竟只有少數幾個人,所以蔡元培決定組織來源更廣、更有代表性的各科教授會。1917年12月,北大評議會透過各科教授會組織法,隨後分別成立了各學科教授會。1919年廢門改系後,北大成立各系教授會。系主任由教授會投票選舉。當時規定,系主任必須是教授,如一個系僅一名教授,這人就為系主任,無二話可說;有兩人則按期輪值,以先到者為始;三人以上互相選舉,如票數相等,校長可增投一票決定人選。教授會負責規劃本系的教學工作。
1919年4月,蔡元培又在北大成立了教務處和總務處,這是蔡元培實施教授治校體制的第三步。蔡元培開始改革時,加強各科學長的職責,由學長負責各科的行政、教學工作,但這只是過渡,因為這易造成學長權力的集中。按他的民主辦學的設想,是要按學校的行政、教務和事務方面分別設立各種相關的委員會,由有關教授分別領導,統一管理。大學的事務都由大學教授所組織的教育委員會主持,大學校長也由委員會選出。這樣一來,學校的民主根基牢固,內部組織結構完備,在“城頭變幻大王旗”的軍閥混戰歲月裡,無論外部形勢發生怎樣變化,也無論何人來任校長,都不能獨斷專行,禍害北大。即使照德國的辦法,一年換一個校長,也不成問題。
1919年3月,學校評議會透過了文理科教務處組織法,準備成立教務處。教務處由各科教授會主任組成,從中推出一人任教務長,襄助校長領導全校教學,任期一年。原計劃這個組織法在該年暑假後與分系制一起實行,但因這時社會上攻擊北大甚猛,尤對陳獨秀特別激烈,蔡元培為避鋒芒,緩和氣氛,決定提前實行文理科教務處組織法。4月8日,蔡元培召集有關會議,籌組教務處,選舉教務長。馬寅初當選為北大的第一任教務長。
在成立教務處的同時,北大還成立了總務處,主管全校的人事和財政。首任總務長蔣夢麟後來也做到北大校長,對北大的發展作出過重大貢獻,有很不錯的口碑。
1919年9月,蔡元培經五四運動後返校任職,進一步調整了北大的學校組織。到年底,北大除仍設評議會為全校最高的立法機關和權力機關外,還設行政會議、教務會議和教務處、總務處等幾個重要機構,基本確立了一套完備的民主治校的領導體制,達到了民主治校的目的。正如蔡元培後來在北大25週年紀念會上所指出:“凡此種種設施,都是謀以專門學者為本校主體,使不至因校長一人之更迭而搖動全校。”即學校領導體制的改革,目的是要使專門學者即教授成為大學的“主體”,成為學校辦學的管理者,保證民主辦學制度的實施,防止學校少數人專權。教授治校調動了廣大教師的積極性,提高了辦事效率和教學質量。北大教授對此很滿意,經常有人回憶起這段民主的歲月。顧孟餘先生在《憶蔡孑民先生》一文中說:“先生掌北大數年,以政治環境關係,在校之時少,而離校之時多。離校之時,校務不但不陷停頓,且能依計劃以進行者,則以先生已樹立評議會及各種委員會等之制度。此制度之精神,在以教授治理校務,用民治制度,決定政策,以分工方法,處理各種興革事業。然非校長之清公雅量,則此制度不克成立;非師生絕對信賴校長,此制度不易推行也。”
6。蔡元培的大學之“學”(1)
蔡元培瞭解中外教育制度,而且主持過全國的教育工作。可以說他是五四時期中國極少數具有系統教育思想和理論的教育家,尤其是對高等教育,從教育宗旨、教育內容、教育體制,都有一整套的設想,他也是懷著這一整套設想去改革北大的。因而他一到任就能大刀闊斧,將改革全面鋪開。
首先是學科體制改革。
蔡元培非常強調大學的學理性質,認為大學是以培養研究高深學問的學者為目的的。他認為:“所謂大學者,非僅為多數學生按時授課,造成一畢業生之資格而已也,實以為共同研究學術之機關。”作為大學,就應該圍繞研究學術這一核心,設定合理的學科。對於“學術”二字,應該有深刻的理解。“學與術可分為二個名詞,學為學理,術為應用。”他認為工商、法律、醫學等科目,既講學理又講適用,均為術,只有純粹的科學與哲學,才是學。他雖然認為“學必借術以應用,術必以學為基本,兩者並進始可”,但又強調“學應該重於術”,“以學為基本,術為支幹”,而在基礎理論和應用學科之間,應該重“純粹的科學”研究。他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