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以大氣派、大手筆,製作了一條身長200餘米、頭高米、渾身雕鏤神話故事的板凳巨龍,然後召集精壯人馬,進軍上海,在大紅燈籠、喧天鑼鼓和嘹亮長號的烘托下,呼啦啦在大上海掀起了一股強勁的“芙蓉之龍”風,給節日的大上海送上了一份驚喜。由於盛況空前,人滿為患,當時上海市不得不出動兩萬多名警察和糾察人員在現場維持秩序,從而創造了上海歷史上又一個“不眠之夜”!事後,這條板登巨龍被上海某文化部門所收藏。
當然,芙蓉板凳龍並非與生俱來就是有名氣的,它今天所以獨步於樂清乃至溫州的龍燈之林,主要靠的是自身的特色與不斷創新。
二
芙蓉板凳龍的濫觴無法稽考。
有人說,芙蓉民間盛行舞板凳龍,這種習俗始於明代,它已有500多年曆史,但這是臆斷,缺乏根據,而且,今天也沒有任何史料證明,芙蓉就是樂清市板凳龍誕生的故鄉。
其實,作為龍燈的一種,板凳龍並非稀罕之物,也絕非芙蓉一地所有。浙江浦江板凳龍,江西上饒板凳龍,湖南大庸板凳龍,等等,都蜚聲中外。在我省沿海地區的玉環、溫嶺、洞頭等地,板凳龍也屢見不鮮,而在樂清本市的大荊、白溪等地方,正月裡滾板凳龍還很流行呢。只是在外地,人們更多的是稱板凳龍為長燈、橋燈、燈板龍的。
芙蓉板凳龍的由來,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是土生土長的。芙蓉南邊的白龍山,它萬木蔥蘢,乃芙蓉先民的居住地,而白龍呼風喚雨,歷來被視為神靈的象徵,故當地人制作並舞動板凳龍,並尊其名曰“白龍”,以示紀念、崇拜和敬畏。第二種認為是舶來品,其根據來源於一個傳說。相傳,在很早很早以前,沿海某地發生了一場空前的旱災,萬物枯萎,生靈乾死,百姓備受煎熬。這事被一條海龍知曉,它不顧禁忌,躍出海面,降了一場大雨,於是大地萬物復甦,百姓得到了解救。可海龍因此受到天庭懲罰,身體被剁成一段段,撒向人間。百姓忍著悲痛,把龍體放在一條條板凳上,並把它們連線起來,日夜奔走相告,希望它永遠存活下來。後來人們稱這條特殊的“龍”為“板凳龍”,而舞“板凳龍”這一習俗便在沿海地區流傳開來。芙蓉依山襟海,潮漲潮落,百姓生活與大海息息相關,自然便學習並沿襲了這種習俗。
我傾向於第二種說法,即芙蓉板凳龍是一種舶來品。
值得說明的是:在一些遠離大海的地區,如浙江省的龍泉、金華等地,其民間也盛行舞板凳龍,且比較有名,關於這些地方的板凳龍,是土生土長的,還是舶來品,我沒作探究,這裡就不敢亂說了。
龍燈的種類繁多,有布龍、紙龍、草龍、竹龍、扁擔龍、稻草龍、草把龍、板凳龍、火把龍、草蠅龍,等等,但芙蓉為何只是推崇板凳龍呢?我想,這恐怕是因為芙蓉乃半山區,樹木多,加上境南邊有白龍山,大家便因地制宜所致吧。當然,這也不排除地方文化對它的影響,芙蓉當地的男子漢,愛講面子,崇尚力量,而他們性格豪爽、作風粗獷,大家或許覺得滾板凳龍這種純男子參加的活動,最能展示男子漢的威風和神采,最能贏得體面和尊嚴。
三
芙蓉板凳龍由龍頭、龍身和龍尾巴三個部分組成。
龍頭和龍尾巴,它們的外殼均以竹篾編成,然後糊以透光白紙,繪上鱗甲和各種彩色花紋。龍頭下頷垂有長鬚,還掛有一顆殷紅色龍珠,而龍尾巴背上有鬃,高低起伏,狀如九座山峰。不管是龍頭還是龍尾巴,體內都裝有燈座,夜裡點上蠟燭,它們會通體透明,顯得十分漂亮。
製作龍身要簡單得多。
龍身就是一條由許多隻“短板凳”組接而成的“長板凳”。這些“短板凳”,外地人稱之為燈板,每塊約長米,寬米,厚米,上面裝有彩色花燈,兩端鑿有榫孔。在當地,一條“短板凳”叫一檔,檔與檔相連時,就用活梢穿入那些榫孔。值得強調的是,龍身確實像一條“長板凳”,它長有許多“腳”,而這些“腳”其實就是滾龍的人要抓的手柄——滾龍的人各就各位時,均將各自的“短板凳”扛在肩上,一邊抓住手柄,這樣就可以按照規定的動作表演了。
板凳龍除了龍頭、龍尾巴之外,龍身無法翩翩起舞,也無法上下左右自由翻滾,它只能在“拉”、“盤”、“穿”、“撞”等基本動作上變出花招,從而使隊形變出諸如“剪刀陣”、“梅花陣”、“荷花陣”等陣勢。因此,外地有些鄉村搞板凳龍活動,從來不叫“滾板凳龍”、“舞板凳龍”的,而各有特殊叫法。樂清市也不例外,比如大荊、白溪等地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