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嘻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以前都是分散居住,各幹各的,同行見個面都不容易,談何交流?那時,為打鐵要掄幾錘正好,或討教一個字的新寫法,甚至是莊稼什麼時候該澆水等等這一類的問題;而有覺悟跑上幾十里路去交流的人很少。不交流又何來促進?閉門造出來的車,只能對付著上路。
另外,管仲還特別強調:這種集體生活,讓士、農、工、商的後代們,從小生活在那種自有的氛圍,受這種教育,安心過這種生活,其他亂七八糟的想法就少,容易繼承他們父輩的職業。而農民子弟,因為很少沾染不良習氣,很樸實,其中優秀的能被選中做官者,一定給予足夠的信賴。有歧視農民而不舉薦的官員,要重罰。
管仲話說了這麼多,其實就兩個意思:一,什麼環境能造就一個什麼樣的人,這是國民教育問題。二,人民需要管理,這也是國家的管理問題,因為國家的基礎就是人民。
第一個意思,確實是這樣,拿到現在,也是真理。書香門第之家,出搶匪的機率就小;而一個從不幸家庭成長的孩子,他以後的生活也是亂七八糟,沒意義。後來有人把這個現象用顏色做了總結比喻——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當然,強盜的兒子不一定是強盜,也有在逆境中成長,從不幸的童年生活中成熟的大好青年。這裡說的是機率。子承父業,是從管仲倡導,才開始的,也把人劃分了階層。而階層的出現,也促使了社會的穩定。
但是,運用管仲的這種教育方法下培養出的人才,會有個很重要的問題——嚴重偏科。只能專攻一樣,不能造就放下書本就種地、收起工具就能吆喝買賣的全面型人才。而當時的人才市場的特點是,沒有人才。別說全面型人才,專項人才都沒有。落後啊!管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