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兒不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理朕都懂,此次東遷也是形勢所迫,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武公奏道:“犬戎兇殘成性,申公不應該開門揖盜,致使其焚燒宮闕,戮及先王,此不共戴天之仇。如果我王勵志自強,節用愛民,練兵訓武,仿效先王之北伐南征,若能俘獲戎主尚可一血前恥。如果隱忍避仇,則敵進我退,恐怕被蠶食的將不止是岐豐而已。從前堯舜在位住的是茅屋,禹居卑宮不以為陋。京師之壯觀,豈在宮室?希望我王深思熟慮之!”
應該說武公所說也有一定之道理,只是事易時移,此時的周平王早已是畏敵如虎,周王朝則已是江河日下並不具備與犬戎一較高下的天時地利。當時之周王朝實行的是一種奴隸分封制度,對各諸侯國的轄制權力是很有限的,各諸侯國不可能犧牲自己以保全周王朝。自犬戎大鬧鎬京之後王室的地位已經被極大地削弱了。周王朝在自己有限的疆域內若想單獨對付強大的犬戎也實在是獨力難支。當然挽回局面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不過不會是平庸無能的周平王之輩。因此其他大臣當即將武公之金玉良言予以駁回。武公於是負氣奏道:“申公既能招徠犬戎之兵就應該有退敵之策。我王可遣人詢問他作何計較。”正商議間,國舅申公的告急文書已發至京城。平王開啟一看,大意是說犬戎侵擾不已,將有亡國之禍。反倒希望周平王能派兵救援。平王於是說:”申公已是自顧不暇,哪裡能顧及到朕?東遷之事,我意已決。”
周平王遂下定決心排除萬難,即行遷都洛邑,只見東都洛陽宮闕壯麗,與鎬京無異不禁大喜過望。京都既定,四方諸侯無不進表朝賀,貢獻方物。只有荊國未到。平王議欲徵計荊國。群臣勸諫他說:“荊國乃化外之地,宣王始討而服之。每年的貢物也不過是象徵性的菁茅一車而已。今遷都方始,人心思安,戰事難料。不如權且包容之,使彼懷德而來再作計較。”總之,一場戰爭還沒有開始便宣告結束,可見當時東周政權確實已到了日薄西山之境地。饒是如此,東周政權卻持續了長達四百年之久,不能不說這是一個歷史的奇蹟,這裡面其實有著其十分深刻的原因,我將在以後的章節中作詳細闡述,在此且掠過不提。
各諸侯國朝賀畢告辭回國,平王單獨召見了秦襄公,授權他說:”今岐豐之地,大半為犬戎佔據,卿若能驅逐犬戎,此地儘可以賞賜給卿,可以杜絕後患。豈不美哉?”周平王誠可謂平庸之輩也,倘若他能振作有為,儘可以戮力同心將犬戎逐出國門之外以報家仇雪國恥,永絕後患,何需假他人之手以對付犬戎呢。不過他的這道聖旨倒是為秦國之開疆拓土大開了方便之門。東周政權在其成立之初便為自己埋下了覆滅的火種。
自此中國的歷史掀開了全新的一頁開始進入世人皆謂之亂的春秋戰國時代。於此我對春秋戰國作一個簡短的評述。春秋戰國雖然說是怎一個亂字了得,但卻是亂中有序,亂得有理,符合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邏輯,對中國歷史之發展卻起到了一個良好的促進和推動作用,非一般之亂世可以同日而語。更多精彩評說請看下集:《兩千多年前的聯合國組織――東周》。 。。
兩千多年前的聯合國組織――東周政權
一、亂而有序的東周
孔子在談論及東周時的種種亂相時用了這樣一句評語:禮壞樂崩”孔子為什麼會有這句評語呢?我們說在此之前的三皇五帝時期,因採用了部落聯盟制度,儘管當時的生產力極其低下,但還是能有效地保證一種大一統的局面。其所以能保持這種統一的狀態在於當時的部落聯盟是一種鬆散的政權組織形式,各個部落在部落聯盟會議上有共同決定部落之間的重大問題,在各部落內部又享有處理部落內部事務的充分的自主權力,這使得各部落一方面能享受大一統的種種利好,另一方面也不會因這種形式上的統一損害到各部落的利益。同時這也與部落聯盟首領的人格魅力息息相關,可能正因為生產力的低下更需要他們表現出非凡的智慧和崇高的道德品質來維繫各部落之間的團結。因此這樣的時代同時也是一個聖人輩出的時代。歷夏朝、商朝而至西周,雖然處於殘酷的奴隸制時代,但因為採用了諸侯分封制度,中央政權的矛盾相對來說是被分化掉了。類似於部落聯盟制度一樣,奴隸分封制度使得各諸侯國在轄區內享有充分的自主權力,同時也使得各諸侯國能充分享受統一給予他們的種種利好。因此在這一時期也能保持長期的有效的統一局面。至於說象東周列國在如此長的歷史時期內出現如此分裂和混亂的政治局面在孔子所生活的時代還是前所未有的,因此孔老夫子才由衷發出了這樣一句感嘆:”禮壞樂崩”不過我們若深究這句評語還是會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