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 (第3/4頁)
九十八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程門立雪,典故就是這麼來的。
《弟子規》接下來講跟長輩交談時要遵守哪些禮節。我們都知道,同尊長交談要儘量使用“請”和“您”這樣的禮貌用語。那是不是做到這一點就夠了呢?和尊長交談的過程中,還有哪些細節是容易被我們忽略的呢?
“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首先,對長輩說話你聲音要輕,不能對長輩嚷嚷。我們現在發現很多小輩對長輩幾乎都是嚷嚷的:爺爺,你過來。爺爺啪啪啪地跑過去。奶奶,你過來。奶奶也啪啪啪地跑過去。好了,我自己玩兒,你們可以走了。爺爺奶奶白跑了。這個是不可以的!你對長輩說話聲音要輕一點,柔和一點,表示一種敬意。但是如果長輩年紀大了,耳朵聽力不太好,你和他們說話的聲音太輕也不好。“低不聞,卻非宜”,長輩聽不見也不行,所以一定要把握一個度,根據你和長輩的交往,知道長輩能夠接受多大的音量,你就用多大的音量說話。
弟之二(5)
“進必趨”,你上前跟長輩說話的時候,應該小碎步,不能踮著腳尖走。“趨”不是簡單地向前走的意思,而是微彎著腰、略低著頭往前走,這樣靠近長輩。“退必遲”,你跟長輩說話的時候要略快,但告辭的時候,動作節奏要略慢,這是兩個層面的意思。第一個層面,你不能給長輩有這種感覺:老人家,你真煩,真囉嗦,我來跟你說話是受罪,跟你少待一秒鐘都是好的,所以我趕緊走。這種感覺千萬不能讓長輩有,你也不能這麼想。第二個層面,告辭的時候,一般來講前兩步是面對長輩後退,你不能在長輩面前一個向後轉,後腦勺往長輩面前一晃,不可以,應該先退兩步,再轉身退走,所以必須遲緩。“問起對”,長輩如果有所詢問、有所指教或要發問的話,你得站起來回答。
“視勿移”,今天注意這一點的人可真是太少了。我們想一下,當我們跟長輩說話的時候有沒有東張西望?比如一個長輩問我:小錢,你昨天去幹嗎了?我左看看,右看看,說我昨天到那兒看了一場球,明天我還去聽場音樂會。這個是不可以的!我們必須恭敬地看著長輩,不能眼神飄忽。但是,是不是這樣就理解了《弟子規》的“視勿移”呢?是不是那麼簡單?不是的。
正確的做法是:視線要略低於長輩的視線,不要移動。你的視線不能比長輩的視線高,這是一套非常明確的規矩。
《弟子規》的這些規矩都是在儒家經典的基礎上形成的。像上面講的這麼一大段,都是根據《禮記》來的。《禮記》是儒家非常重要的經典,《禮記》裡講:“侍坐於君子,君子問更端,則起而對。”這就是講“問起對”。類似這樣的規定,在《禮記》當中很多。
在即將結束“出則悌”部分的時候,《弟子規》對這段內容進行了總結,再次強調了這部分內容要告訴孩子的道理。那麼,錢文忠教授認為,《弟子規》“出則悌”的部分究竟希望孩子能夠從小培養怎樣的觀念,其中又蘊含了怎樣的現實意義呢?
在即將結束“出則悌”部分的時候,《弟子規》補上了十二個字:“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
中國古代是家族制、宗法制的社會,都是以家族為一個計算單位,不像我們今天的小家庭是以家庭為計算單位的。諸父就是伯父、叔父,有的時候還包括堂伯父、堂叔父。一般來講,要求對伯父和叔父,也就是父親的兄弟叫諸父,對他們要像對自己的生身父親一樣尊敬。
諸兄就是伯父、叔父的孩子,自己的堂兄叫諸兄。對他們要像對自己同胞兄長一樣,這是過去傳統的要求。
現代社會都是小家庭,除了雙胞胎之外,基本上是三口之家。在現代家庭中,這樣的觀念,特別要強調。因為現在有直系血緣關係的親戚越來越少,孩子成長環境越來越小,你讓他從小學會愛的物件,應該儘可能地拓展愛心的範圍,就應該從《弟子規》做起,“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如果你連對自己的伯父、叔父,對自己的堂哥、堂弟都不能有愛心,不能有非常好的一種交往的話,將來怎麼可能到社會上跟別的長輩、跟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尊長,有一個很好的交流呢?你怎麼會跟自己完全沒有血緣關係的同事,有一個很好的交流呢?還是應該從小做起,從家族範圍裡做起。
接下來,《弟子規》進入了另外一個新的部分:“謹”,謹慎的謹。《弟子規》是怎麼來講述“謹”這個部分的?孩子應該從小養成哪些謹慎的習慣?或者養成“謹”這方面的舉止?請大家聽下一講。
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