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ossorigin="anonymous">

榮譽與忠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更專精於什麼,那就往那個方向著重培養。光是學習六藝亦是不足,知識來自生活,也應該用於生活。”

“是啊,善於打戰的人,只得懂兵書,不需要能夠對詩和賦貫通,亦不需要能夠作詩、唱賦。”呂議只知道自己的建議有戲就行,一副難掩其興奮的模樣。他只要劉彥不反悔,那劉彥說什麼都是對的,也就不斷點著頭,說道:“不光要學,還要會用,知行合一乃是基礎。”

紀昌眼睛一亮,重重地點頭:“是該知行合一。”

劉彥怎麼覺得“知行合一”這個詞有點熟?努力想了一小會,才算是回憶過來。

知行合一,是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併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併知,認為行便是知。這個是由有明一朝的思想家王守仁所提出來的。即謂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其實很是諷刺啊!有明一朝,讀書人為了科舉苦心專研八股文。而八股文除了能讓讀書人中舉之外,其實一點能夠用於生活中的技能都沒有。要說歷代讀書人哪一代最符合米蟲這一特性,除明朝和“我大清”的讀書人再無其他,也就有了“百無一用是書生”的這個說法。

很多人提出的觀點和理論,其實是歷代先賢早就有相關的論點,差別就是那些先賢沒有系統化地進行歸納和寫出來(可能也是遺失了),王守仁在明朝那種社會環境中提出“知行合一”,估計是看到了讀書人除了讀書什麼玩意都不會,生出了憂患意識。

然而,事實證明在有明一代提“知行合一”就是一件諷刺的事情。讀書人之所以讀書,那是:老子們讀書和專研八股文只是為了中舉。中舉之後老子們什麼都不會也沒有關係,有了免納稅納賦的權力之後,有的是人眼巴巴成為老子們的佃戶,老子們吃、喝、度、用有的是人奉獻,並且老子們還能做官。到了該享福的時候,老子們還辛辛苦苦去學其他東西,不是純粹找罪受又是什麼。

劉彥剛剛還在思考推廣教育之後的社會變革,不管是兩宋還是有明一朝,要是推廣教育會變成類似的情況,那不推廣也罷。還沒有等他將自己的憂慮放大,呂議放出了“知行合一”的大招。

讀書不是什麼壞事,然而不怕壞人有多壞,怕的是壞人有文化,壞人不一定非得是窮兇極惡,最鬱悶也是最惡劣的是,壞人並不覺得自己是在做壞事,相反是認為自己在幹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以兩宋的那些讀書人行為最為突出。

當然了,兩宋是因為經歷過五代十國。而五代十國就是一個武將到處肆虐的時代,兩宋只不過是幹得太過矯枉過正。

【宋朝的讀書人,他們為了自己的權力可是什麼都幹得出來,包括讓軍隊在國戰中失敗,然後出場以歲貢的方式服軟,並且不以為恥反以為榮,說什麼花點錢財保證安寧,全然不顧那樣的行為對於國家軍民士氣是何等的打擊。】劉彥看模樣是在注視交換意見的紀昌和呂議,可眼眸實際上並沒有焦距:【絕對不讀書人的無恥程度……,當然也不能相信武將有多少節操……】

總的來說,一個國家要是武將失去控制,造成的危害的確是非常嚴重,勢必讓國家陷入連連的割據內戰,壞處當然是非常明顯。

武將的危害很鮮明,文人影響到的卻不單單是一朝一代。文人壞起來,造成一個國家的滅亡並不是最嚴重的,影響到的將是一個民族的後續,由文人來創造的思想和文化會一直傳續下去,要是思想和文化錯誤對子孫後代可謂遺禍無窮。

仗劍走天涯,看一看世間的繁華……這不是歌詞,是兩宋之前大多數讀書人真正在做的事情,像是很忙的李白,他出生於遙遠的西北邊疆,一生卻是幾乎踏遍了唐帝國有名的各處山川,足跡所過之處還大多數留下了傳於後世的篇章。

要是對詩、詞、歌、賦有研究,會發現一個很明顯的情況,那就是國家越是強大和強盛時期,當代的作品就會越帶著一種豪邁以及意氣風發;若是國家虛弱,昂或是沒有進取之心,當代的作品就會呈現出一種靡靡之意。

看一個國家或是民族,從文化作品裡面可以看清楚脈搏。宋之前的作品大多是昂昂向上的意境,到了宋和以後的朝代則就真的是風花雪月,可以清晰地發現文人越來越沒有進取之心,專注的是怎麼享樂。

“一國不可專注一事,大漢武風過於……”呂議小心翼翼地看了一眼劉彥,幾乎是用冒死的悲壯在說:“武風太過了。”

劉彥的眉頭挑了挑,他剛剛才想到兩

仙俠小說推薦閱讀 More+
道祖

道祖

快樂的悲劇
凝聚真龍血脈,攪動七界風雲!……非洪荒,慢熱流。……
仙俠 連載 13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