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網找工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的本性其實就是汪洋浩瀚、無遠弗屆的覺性與慈愛。
發現徹底接納後的自在解脫
傳統觀念要我們力爭上游,不斷追求完美的境界,但心理學家榮格①(CarlJung)卻告訴我們,心靈之道是邁向健全完整的漸次程序,與傳統觀念相反的是,我們不企圖征服情緒的波濤,也不企圖擺脫某個天生不清淨的自我,而是轉而擁抱此生的所有真實面貌——破碎的、混亂的、神秘或充滿活力的一切層面。由於培養了一種無條件且具接納性的態度,我們不再與自己為敵,不再把那個*、不完美的自我囚禁在批判與不信任的牢籠中,相反地,我們開始找到使自己變得真實,且全然活在當下的解脫方法。
————————
①榮格,瑞士心理學家,原本與弗洛伊德是同僚,後來兩人理念不合,改而創立自己的心理分析學派。
儘管在沙漠聖殿中稍有所悟的接納經歷,戲劇性地加深了我對自己的信任,但是整合這段經歷卻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回到位於美國東岸的道場之“家”後,我感覺自己彷彿能透過更清明的眼光來看待生命了,但直到兩年後,我才真正準備好離開靈脩小區,小區裡的男女老少是我靈脩的家人,捨棄他們無疑是個巨大的損失。
隨著逐漸減少參與道場事務,我愈能清楚地看到,那裡的生活強化了我追求完美、隱藏缺陷的習性。同時,由於不再像以前那麼懷疑或在事後批判自己,於是我不再否認,道場的確隱藏了一些問題,這是過去我所不願意面對的。我先生早就對道場的生活不再抱有幻想,因此我們終於決定,是該離開了。當我正式向老師告別時,他警告我,假使背棄這條靈脩之道,我就會終生不孕;但是命運的安排卻是,向大家宣佈我們的決定並放棄靈脩之後幾天,我竟然懷孕了。引頸企望兒子納拉揚的誕生使我欣喜若狂,而且也從沒懷疑過離開道場的決定,但是,我還是有好幾年的時間備嘗“失去”的痛苦。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二章 從迷惘中覺醒(10)
回首過去,我才瞭解到,佛陀的教法引導我度過了那段備受扭曲的過渡時期。當我逐漸脫離道場時,就已經開始閱讀其他靈脩傳統的書籍了;當時我特別受到佛法的吸引,開始嘗試佛法稱之為“內觀”(Vipassana)的正念禪修方法。這個修持所依循的教法,教我們坦承自己所感受的痛苦,並且提供了從中覺醒之道。
在先前的道場裡,我們的禪修主要專注在培養寧靜祥和、充滿能量感和狂喜的狀態,通常透過專注入出息或一句神聖的梵文咒語來靜心。雖然這也是非常寶貴的訓練,但我發現,在經歷情緒起伏時,這些禪修頂多只能暫時掩蓋我的苦惱,我其實是在強行操控自己的內在經歷,而不是與實際發生的一切同在。而佛教的正念練習卻教導我,只要保持開放性、允許經歷的變化之流穿透我,當嚴苛的自我批評出現時,我只要認出這僅是一閃即逝的念頭即可。這念頭也許是個死纏爛打、定期造訪的來客,但是,當我們瞭解它並非真相時,這是多麼棒的自在解脫啊!每當我迷失在缺乏安全感或寂寞的感覺中,我發現,慈心與悲心的禪修每每引領我回到當時在沙漠聖殿中所感受到的仁慈溫柔,我不再極力想要排除自己的創痛,而是學會了以關愛心來對待我所感受的痛苦。從那之後,這些修持逐漸帶領我到達慈愛、開闊、具接納性的覺性,就像是我的真實本性。
獨修了幾年之後,我去參加馬薩諸塞州內觀禪修協會的禁語閉關。我立即知道自己終於回到家了。在某天晚課的開示尾聲,老師說的一些話深深打動了我,他一語道出長久以來我不斷在掙扎對抗的痛苦的核心:“我們能接納多少,也就能解脫多少。”接下來的一段靜默中,種種回憶襲上心頭,我才發現,竟然有那麼多生命經歷是我過去極力排斥的。我感覺到自己過去築起的高牆,隔開了那些與我不同的人、脅迫我的人,以及對我予取予求的人;我察覺到自己對生理不適、恐懼感和寂寞感的憎惡;我也發現,當我傷害他人、過於批判、執著或自私時,有多麼無法原諒自己。
老師和大部分學生離開會堂之後,我留下來繼續靜坐,我想知道,一切邊界都消融之後,單純地感受生命流逝,到底會怎樣。逐漸放鬆之際,我心中對以往感到痛苦、認為罪大惡極的一切,開始充滿仁慈溫柔,我瞭解到,以往對生命的抗爭——從細微的自我批評到羞愧難耐乃至極度痛楚,都使我遠離慈愛與覺性,而它們才是我真正的家。
自此之後,特別是陷入壓力或自我批判時,我都會停下來問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