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醜行又分為副(又稱“二面”)和醜兩個家門。其區別是副的面部白塊畫過兩邊眼梢,而醜只畫到眼的中部,副常穿褶子、宮衣、袍,而醜多穿短衣。
崑劇以前的南戲和元雜劇都沒有這樣的行當,由於“副”行的出現,崑劇把醜行的表演範圍,擴大到上層社會的衣冠縉紳之中。所扮演者大多是不正派的文人、奸臣、刁吏、惡訟師、幫閒篾片之類人物,這些角色的共同特點是奸刁刻毒,表裡不一,表演上多強調其冷的一面,稱之為“冷水二面”。
醜行因其面部白塊較副為小,也稱“小花臉”,因其排列於二面之後,也稱“三花臉”,所扮大多是社會地位較低或滑稽可愛的角色,如《尋親記》的茶博士,《漁家樂》的萬家春。崑劇醜腳不分文武,有時扮演武功繁重的身段戲。
醜行和二面一樣,也可扮演婦女,如《風箏誤》年輕的千金詹愛娟,《荊釵記》中的張姑母。醜腳也扮演反面人物,如《十五貫》的婁阿鼠。
另有一個應各種群眾角色的“雜”行,是指各種劇中沒有名姓的群眾角色,如車伕、船伕、傘夫、衙役、太監、宮女、龍套等,通常不計為家門。
傳統崑劇職業班社,一般只需十八個演員,俗稱“十八頂網巾”,只有極少數大班社有二十七名演員。一般班社只要十個家門齊全,就可演出,其他角色可以由家門接近的演員來替代,這十個基本家門被稱為“十大庭柱”,他們是:淨、官生、巾生、老生、末、正旦、五旦、六旦、副、醜。其中最能決定演出質量的是:淨、老生、官生、正旦四個家門。
崑劇的各個行當都在表演上形成自己的一套程式和技巧,這些程式化的動作語言在刻畫人物性格、表達人物心理狀態、渲染戲劇性和增強感染力方面,形成了崑曲完整而獨特的表演體系。
一樹梨花 《玉簪記》
古裝戲。根據明代高濂原作及有關川劇、崑劇本改編。
劇情簡介
書生潘必正赴試途中,來到姑母法成出家之**女貞觀,讀書備考,遇青年道姑陳妙常,兩人相慕生情。觀主法成驚見兩人幽會,怕生不測,逼侄離觀赴考。妙常僱舟追趕欲同行,又被法成追回。金陵首富王公子欲娶妙常,法成順水推舟,妙常裝孕拒嫁。潘必正驚聞妙常有孕,試畢急歸,見妙常挺著大肚子,又氣又惱。妙常故意逗趣,原來內藏寶貝百首相思詞,有****終於締結好姻緣。其中“逼侄赴試”從川劇移植而來,“問病開方”、“三追舟”等有新的創造,最後兩場則完全是情節發展的新作。
演出歷史
該劇於1996年8月11日,由上海越劇院紅樓劇團首演於逸夫舞臺。劇本改編薛允璜,導演胡越、童薇薇,作曲朱立熹,唱腔設計陳鈞,舞美設計顧大良、謝同妙、浦立,燈光設計金長烈,服裝設計張豫美。錢惠麗飾潘必正,陳穎飾陳妙常,胡敏華、章海靈飾法成,裴燕飾王公子。這臺古典抒情喜劇的演出,劇場效果熱烈,海內外觀眾給予廣泛好評,北京《戲劇電影報》上的評介文章,稱讚該劇“新方陳釀別有味”。尤其是錢惠麗的表演,借鑑學習川劇的喜劇手法之後,有了新的突破和發展。舞臺上三大塊推移平臺的藝術處理,也是個相當成功的創造。《劇本》月刊1997年5月號發表了《玉簪記》文學劇本,1999年6月,《中國戲劇》(總第505期)發表了胡越寫的”越劇《玉簪記》導演札記”一文。'1'
《茶敘》
南宋時潘必正,其父在官時,曾給他和陳某之女嬌蓮訂婚,以後兩方訊息隔絕。金國十六年,嬌蓮因父早死,又遭金兵南侵之亂,不得已入金陵城外女貞觀為女道士,改名陳妙常。
這時,潘必正已是舉人,赴京會試落第,羞於回家,就寄居在他姑母主持的女貞觀裡,因此得和妙常見面,互相愛慕。
事情被觀主發覺以後,立逼著潘必正往京都趕考,企圖把他們二人隔離開。等潘走後,陳妙常催船追到江心送別,贈物訂盟,忍淚而別。
後來潘必正考中了進士,榮歸故里,才知道他的父親曾經代他訂過婚,原來就是自己的意中人陳妙常,於是迎娶過門,結成夫婦。
《茶敘》是《玉簪記》中的一出,描寫陳妙常在佛殿上見到潘必正以後,烹煮香茗,邀請潘必正前清談,這是潘陳戀愛的開始。
《偷詩》
在《玉簪記》的摺子裡,《偷詩》很難演得好。畢竟明朝人的情趣和現在不同。潘必正發現陳妙常寫情詩,於是有恃無恐,****也好,挑逗也好,最後拉著她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