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思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太平軍的進攻。江忠源帶領著自己從家鄉寧遠縣招募訓練的楚勇,居然在湘江邊的蓑衣渡成功地堵住了太平軍的攻勢,迫使太平軍改道北上,然後又在長沙城配合清軍綠營守住了城防,並且造成太平軍名將蕭朝貴陣亡,而太平軍只好再次繞道北上。曾國藩從這裡看出,書生帶兵打仗,是可以勝任的。既然他向朝廷推薦的人才江忠源能夠帶兵打仗,他自己為什麼不能呢?
第二個原因,是因為咸豐皇帝下了諭旨,命令他協助辦理湖南團練。辦團練,敗相入閣,對曾國藩具有相當大的誘惑力。這個機會來之不易。咸豐皇帝讓漢人組建和訓練軍隊,是有不少顧慮的。那年夏天,曾國藩的老師唐鑑奉召進京,兩個月內,咸豐皇帝召見十四次,向他垂詢學問與兵事。唐鑑非常欣賞江忠源的楚軍,便向咸豐建議各省效仿嘉慶朝組建團練,並推薦曾國藩出任湖南團練大臣,請皇上授予他便宜行事的權力。唐鑑對曾國藩信任有加,以自己的身家為曾國藩擔保,打消了咸豐皇帝讓漢人統兵的顧慮。
書生帶兵打仗開了成功的先例,而曾國藩又有了難得的機會,現在能不能在軍事上建功立業,就在乎他本人的選擇了。他平靜的心情開始了劇烈的震盪。他知道,一旦邁出這一步,如果失敗,就會敗得
很慘。不僅多年研習的學問文章都會付之一炬,而且性命也難保住,若非死在戰場上,就是死於朝廷的誅殺。而從來沒有打過仗的書生要上戰場,又能有多大的勝算把握呢?
曾國藩當時的處境,就是要他去選擇做一件他幾乎根本就不可能辦到的事情。如果換了別人,也許早就退縮了。然而,曾國藩是湖南人。明知很難做成的事情,他都要去試一試,而不願放棄這千載難逢的建功立業的機會。於是,他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後,終於出山了。
然而,曾國藩畢竟不是軍人,畢竟沒有指揮作戰的經驗。他率領湘軍出征以後,屢屢遭遇狼狽的失敗,多次險些丟掉性命。在最為困難的處境中,他會絕望,會投水自盡,會寫好遺書等待死亡。這時候,他就需要湖南人那種好漢打脫牙齒和血吞的精神來支撐,才能從逆境中奮起,繼續去做這種難做的事情。
曾國藩第一次遭受挫折,是在他招募和訓練湘軍的陸軍和水師之後的第一次出征。
1854年初,湘軍水陸兩軍從衡州開抵長沙,正遇太平軍從湖北向南進攻湖南,連續攻克了嶽州和湘陰,進逼寧鄉。太平軍殺死了寧鄉的縣官,卻不逗留,又撤出湖南。曾國藩率領湘軍追擊,陸軍在羊樓司與太平軍接戰,吃了敗仗,退進嶽州城。曾國藩派水師救出陸軍,退到長沙以求自保。太平軍見湘軍敗退,便乘勝溯湘江而上,把戰船停靠在距長沙城六十里的靖港,再次佔領寧鄉,並派一支部隊走小路襲擊湘潭,企圖佔據湘江上游,完成對長沙的包圍。
曾國藩得知軍情,親自帶兵進駐靖港,又派塔齊布和褚汝航分別率領陸軍和水師援救湘潭。石達開指揮太平軍向靖港發起猛攻,把湘軍打得狼狽逃竄。曾國藩不肯認輸,親自執刀督戰,把令旗插在岸邊,說:“逃過此旗者斬!”誰知軍士都繞旗而過,只顧逃命,水陸兩軍全部潰散。曾國藩氣急敗壞,兩次投江自殺,都被手下軍士救起。
靖港這一仗,使曾國藩苦心經營的水師五個營全軍覆沒,水師則損失了一半。湖南官吏打算聯名參劾他,請皇帝解散湘軍。曾國藩倉皇逃到長沙水陸洲的湘軍大本營。在他失魂落魄的時候,湖南官場卻為祝賀一名貪官榮調山西布政使而大辦盛宴,官僚們酒足飯飽之後,把他送到江邊上船。這個碼頭離湘軍大本營近在咫尺,卻沒有一個官員順便去慰問剛剛吃了敗仗的湘軍。
失敗加失敗等於勝利(2)
曾國藩受到靖港戰敗的打擊,親歷了世態炎涼,備感恥辱,準備一死以謝天下。他想請求朝廷將自己革職拿問,又讓隨從進城去購置棺材。左宗棠發覺湘軍統帥情緒沮喪,連忙趕到湘軍大本營,痛罵曾國藩意志薄弱。左宗棠的激將法果然奏效,把曾國藩從沉淪中托起,喚醒了他的榮譽感。曾國藩決定把靖港慘敗的那一天,當成湘軍將士雪恥報仇的紀念日。湘軍將士吃了敗仗,反而激起了復仇的決心。
靖港戰敗之後,湘軍取得湘潭大捷。湘軍休整三個月,水陸並進,
攻下嶽州,水師大將陳輝龍企圖重振雄風,要到城陵磯尋找太平軍作戰。當時南風大作,曾國藩對他說:“順風出擊,易進難退,又沒有陸軍配合,萬一打不過怎麼辦?”陳輝龍咧嘴嘿嘿笑道:“大帥放心,我帶水師有三十年了,怕什麼?”
結果不幸被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