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男人挺好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在和帝奪回政權的過程中,中常侍鉤盾令鄭眾直接參與了策劃和實施,在論功行賞時,鄭眾自然是首功。於是,鄭眾被升遷為大長秋。是漢代皇后的宮名,用以名官,稱其官署為“長秋寺”。這是皇后近侍官首領,一般由皇帝親信充任,負責宣達旨意,管理宮中事務。而在進行策勳班賞的過程中,和帝注意到,鄭眾總是推辭的多,接受的少,這種謙遜仁愛之心,很得和帝的讚賞。因此,和帝以後便經常同他討論國家大事,國家一些大政方針的決策便較多地摻雜著宦官的力量。所以史書上說“宦官用權自此始矣”!
當然,和帝重用宦官,還有一些客觀因素。這就是,這時期他所信任、倚重的一些朝臣和宗王或年老體弱,或壽短命微,陸續退出了歷史舞臺。從永元四年(92)到永元八年(96),相繼故去的就有10位:
司徒袁安,永元四年三月死。
司空任隗,永元四年八月死。
千乘王劉伉,永元五年正月死。
太傅鄧彪,永元五年正月死。
廣宗王劉萬歲,永元五年正月死。
太尉尹睦,永元五年十月死。
司徒丁鴻,永元六年正月死。
城陽王劉淑,永元六年五月死。
樂成王劉黨,永元八年四月死。
陳敬王劉羨,永元八年十二月死。
這一串黑色的資料,是不是意味著劉氏政權的日薄西山呢?
親理政事在一舉掃平了外戚竇氏集團的勢力之後,漢和帝開始親理政事。他每天早起臨朝,深夜批閱奏章,從不荒怠政事,從他親政的所作所為,尚不失為一個英明有為的君主。
安定邊疆。西北有西域都護班超大破焉耆,西域降附者五十餘國;東北有烏桓校尉任尚大破南單于,將遼東收歸,改為渤海郡。和帝一朝,曾多次平定過少數民族的叛亂。
寬緩為政。和帝當政時期,曾多次下詔賑災救難、減免賦稅、安置流民、勿違農時。在法制上也主張寬刑。他任用的掌管刑獄的廷尉陳寵,便是一個富於同情心的仁愛之人,每次斷案,都依據經典,而“務從寬恕”。
和帝對有過失之人,也能根據情況,從寬處理。永元九年(97),竇太后死。由於宮廷緊守秘密,和帝為梁貴人所生的事實始終沒予公開。太后死後,梁家才敢奏明朝廷,為梁貴人討一個說法。這時和帝也才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之謎。但在如何安置竇太后的問題上,三公上奏:“請依光武黜呂太后故事,貶竇太后尊號,不宜合葬先帝。”而和帝卻唸對自己的養育之恩,認為“恩不忍離,義不忍虧”,不應有所降黜。於是不降尊號,諡為章德皇后。而對梁貴人、宋貴人的問題也都妥善安置。梁貴人被追封皇太后。
注重德教風化。章帝時,居巢侯劉般死,按規定應由長子劉愷襲爵,但為滿足父親的遺願,他堅持讓弟弟劉憲襲封,自己則逃往外地。執政官上奏請示收回劉愷封國,章帝嘉其義,特許等待他。而劉愷始終沒有回來,十多年後,執政官又提起此事。對此,侍中賈逵上書說:“孔子曾說‘能以禮讓,治理國家有什麼難的呢?’有司沒有推究劉愷此舉的樂善之心,而是以平常之法加以處理,這樣做恐怕不能助長禮讓的風氣,成就寬弘的教化啊!”和帝深以為然,下詔說:“王法崇善,成人之美。”於是不僅同意劉憲襲爵,而且徵劉愷為郎。
愛民為本。和帝十分體恤民眾疾苦,多次詔令理冤獄,恤鰥寡,矜孤弱,薄賦斂,告誡上下官吏認真思考造成天災人禍的自身原因。而他也常常以此自責,如永元八年(96)京城洛陽地區發生蝗災,他下詔首先說:“蝗蟲之異,殆不虛生,萬方有罪,在予一人。”憂東漢紡織畫像石(拓片)民之心,殷殷可見。嶺南(今廣東地區)出產生龍眼、荔枝,為了滿足朝廷需要,往往“十里一置,五里一候,晝夜傳送”,經風歷險,勞民傷財。唐羌上書,請求停止,和帝批示:“遠國珍羞,本以薦奉宗廟,苟有傷害,豈愛民之本?其敕太官勿復受獻!”愛民之意,發自肺腑。
選官用賢。和帝深感吏制建設對一個政權的重要性,因而非常重視官吏的選拔任用。據統計,他當政時期,曾四次專門下詔納賢。這既反映出東漢吏制的空虛與墮落,也表現出和帝為改變這種現狀而做出的積極努力。
從奪回政權到親理朝政,可以看出漢和帝是一個寬和仁愛的君主,這與他的諡號“和”是吻合的。但作為一個君主,明辨是非,當機立斷,更是一個重要的素質,在清除竇氏集團的鬥爭中,和帝做到了這一點;在